寄周安孺茶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従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
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伊予素寡爱,嗜好本不笃。
粤自少年时,低回客京毂。
虽非曳裾者,庇荫或华屋。
颇见绮纨中,齿牙厌粱肉。
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
团凤与葵花,?式砆杂鱼目。
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
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于兹自研讨,至味识五六。
自尔入江湖,寻僧访幽独。
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
闻道早春时,携aa45赴初旭。
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
旋洗玉泉蒸,芳罄岂停宿。
须臾布轻缕,火候谨盈缩。
不惮顷间劳,经时废藏蓄。
髹筒净无染,箬笼匀且复。
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
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
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aa41。
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
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陆子咤中泠,次乃康王谷。
?麻培顷曾尝,瓶罂走僮仆。
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
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
姜盐拌白土,稍稍従吾蜀。
沿欲外形体,安能徇心腹。
由来薄滋味,日饭止脱粟。
外慕既已矣,胡为此羁束。
昨日散幽步,偶上天峰麓。
山圃正春风,蒙茸万旗簇。
呼儿为佳客,采制聊亦复。
地僻谁我従,包藏置厨簏。
何尝较优劣,但喜破睡速。
况此夏日长,人间正炎毒。
幽人无一事,午饭饱蔬菽。
困卧北窗风,风微动窗竹。
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
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
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
猜你喜欢
从军征遐(xiá)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piān)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cè)怆(chuàng)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zī)理不可违。
随军千里去征战,讨伐那盘踞东南的孙权。
船船相并沿着大江而下,夜晚将至还未抵岸。
眼前太阳半落西山,林梢上尽是夕阳的余晖。
两岸的蟋蟀声此起彼落,江上的孤鸟翩翩飞翔。
征夫的心中有所思念,凄凄怆怆让我哀伤。
走下战船登上那高处的阵地,草叶上的夕露沾湿了衣衫。
回身赴帐上床休息,我心中的苦闷诉给何人。
既然自己已参加了战斗,怎么能时时挂念一己之私。
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这种道理怎可违背!
参考资料:
1、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第三卷)(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2版:第216-225页
2、廖晨星注译.《古诗》:崇文书局,2007.12:第153页
遐:远。东南夷:此处指孙权。
方舟:两船并行。顺广川:沿大江顺流而下。薄暮:傍晚。未安坻:没有安全靠岸,指船还在江中行驶。
西山:西边的山。桑梓:是征途中所见的桑树和梓树。
夹岸:河两岸。翩翩:飞翔的样子,含轻盈自如之意。
多怀:思绪缠绕。恻怆:悲痛伤感。
防:堤岸。
回身:转身。
服:从事。干戈:古代兵器,干指盾,戈指戟。干戈事,指战事。所私:指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即戎:用兵,交战。兹:这。
开篇二句“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点明从军远征的目的。作者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这次出征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因此,他对这次从军出征抱有很大的希望。一个“遐”字、一个“讨”字,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荡荡、堂堂正正,显现了诗人内心的艰巨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作品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并成为全诗的主旋律。
然而诗人并没有立即从正面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及令人神往的战斗生活,而是笔锋一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景物。“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这二句既写出了从军生活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因离家愈来愈远而产生的一种惆怅感。“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不仅如此,秋风中蟋蟀的哀鸣,暮霭下孤鸟的乱窜,更增加了内心的凄凉与悲伤。诗人把暮色中的行军、夕阳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鸟等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图”。这样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浑融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面对如此凄凉景象,诗人的感受是:“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离情别绪,人皆有之,而出征的将士则尤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横尸疆场,即便能侥幸生还,也很难保证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不咬噬他的心灵。为了排遣悲伤的情绪,诗人“下船登高防”,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地凝望着远方的故乡,以至被秋露打湿了衣裳。登高不仅没能销忧,反而感到一股寒意阵阵袭来,感情的浪涛不停地在胸中翻腾,无法遏制。“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柔肠寸断,难以成眠,甚至连个说心里话的人也没有。诗人好像被孤独、寂寞的气氛所包围,跌进了痛苦的深渊。这可以说是思妇游子的一种共同的心境。作品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形象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悲怆难抑的情态。
但是作者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志士,决不会长久地沉溺在儿女之悲中。因此,诗人笔锋又转,唱出了时代的音响:“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这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将作者从沉溺中惊醒,也如狂飙突起,喷泻出慷慨激昂的情怀,悲伤、低沉的情绪荡然无存。在国事与家事,事业与私情的天平上,作者作了理智的抉择。
慷慨悲凉,是建安诗人的共同特色,该诗就体现了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很善于运用感情起伏的反差,来突出内心的激情,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品先通过景物描写,创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悲愁的心境,使诗歌的情绪跌入低谷。接着急转直上,又把情绪推向高潮: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惜抛弃个人的一切。可以说,这种落差越大,就越能突出诗人慷慨豪迈的情怀,也就越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记海棠树底,芍药栏边,红豆联吟。傍晚妆初卸,更西窗剪烛,东阁谈心。
怜予鸿爪无定,几日便分襟。正社燕辞巢,子规啼恨,来往花阴。
遥岑。频眺处,祗竹院摊书,松径捶琴。许我新诗寄,从别时凝望,直到而今。
鸾笺一幅遥递,珍重等南金。愧报乏琼琚,缠绵枉自怀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