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雪伊谁唱,青云是处行。豫章惊往梦,蒿路引前旌。
有子箕裘绍,吾徒绝续轻。乍闻心泪洒,况复孝成名。
猜你喜欢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xiāo)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gē)?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bìn)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参考资料:
1、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潘岳。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辞庙: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犹奏:别作“独奏”。垂泪:别作“挥泪”。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旧隐慈溪上,归休足自怡。水翻琴上曲,山送画中诗。
丛菊秋容淡,孤松昼景迟。依然对猿鹤,无愧北山移。
小筑幽居碧草扃,云溪淡淡水泠泠。风流雅托《梓人传》,丘壑应垂处士星。
若菊有情堪独把,江篱无怨为谁醒?高山更入朱弦调,可许巢由洗耳听。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
风云私所爱,屠博暗为俦。解纷曾霸越,释难颇存周。
晚岁聊长想,生涯太若浮。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
古岸多磐石,春泉足细流。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
无谓退耕近,伏念已经秋。庚桑逢处跪,陶潜见人羞。
三晨宁举火,五月镇披裘。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
巨鳌潜海中,何年此迁播。古洞恒阴森,屏息不敢唾。
伛偻穿胁出,延缘扪脊过。眼明一松横,根穿石壁破。
风云看飞腾,江海几掀簸。径度莲花沟,心胆寒无那。
悬崖如泛虚,股栗神已懦。每涉惧不测,伫足欲相贺。
降若探龙渊,陟如转蚁磨。九地升九霄,始达狮子座。
莲花入云开,莲蕊日以大。迎送松依然,涧底龙犹卧。
至此筋力疲,藉草一少坐。历历忆生平,久惯经坎坷。
此间觉平夷,无须咎摧挫。
扬鞭策羸马,桥上一徘徊。
欲擬临涡赋,惭无八斗才。
新诗句句堪流传,令人读之神壈然。
孟君已死不可见,如公笔力今无前。
天生百谷养万姓,暄润稍阙功难全。
江城秋旱望一溉,斯民穷极伊谁怜。
滂沱忽澍三尺雨,槁苗厌厌藨绵绵。
不知何以遽得此,有贤太守方承宣。
焚香默祷辞未绝,精诚已格高高天。
油云垂布若可揽,沾濡车盖初言旋。
西成指日多黍稌,颂歌未负赓丰年。
豚足孟酒谢神贶,鼓腹一笑非予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