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世变江河去不回,江村无复旧楼台。豺狼竞出人何在,荆棘成丛屋已灰。
法令几时驱鬼魅,恩波何日润蒿莱。救民水火应须急,调度全凭济世才。
猜你喜欢
三水殊源此合流,水滨无数木兰舟。山川厄运遭时变,邑里萧条动客愁。
夜静不闻鸡犬吠,村空惟有虎狼游。保厘南服知谁是,坐食何曾为国谋。
今夕何夕兮,搴(qiān)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pī)好兮,不訾(zǐ)诟(gòu)耻。
心几(jī)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河中漫游。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与王子同舟。
承蒙王子看的起,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责骂我。
心绪纷乱不止啊能结识王子。
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
参考资料:
1、马祖熙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961.
搴:拔。搴舟,犹言荡舟。洲:当从《北堂书钞》卷一O六所引作“舟”。
被:同“披”,覆盖。訾:说坏话。诟耻:耻辱。
几:同“机”。王子:此处指公子黑肱(?-前529年),字子皙,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父亲楚共王。
悦:喜欢。
起首两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洲”,当从《北堂书钞》卷一O六引作“舟”。“搴洲中流”即在河中荡舟之意。这是记事,记叙了这天晚上荡舟河中,又有幸能与王子同舟这样一件事。在这里,诗人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今夕”、“今日”本来已经是很明确的时间概念,还要重复追问“今夕何夕”、“今日何日”,这表明诗人内心的激动无比,意绪已不复平静有序而变得紊乱无序,难以控抑。这种句式及其变化以后常为诗人所取用,著名的如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末两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进入诗的中间两句行文用字和章法都明显地由相对平易转为比较艰涩了。这是诗人在非常感情化的叙事完毕之后转入了理性地对自己的心情进行描述。“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是说我十分惭愧承蒙王子您的错爱,王子的知遇之恩令我心绪荡漾。
最后两句是诗人在非常情感化的叙事和理性描述自己心情之后的情感抒发,此时的诗人已经将激动紊乱的意绪梳平,因此这种情感抒发十分艺术化,用字平易而意蕴深长,余韵袅袅。“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个比兴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兴起下面一句的“心悦君”、“君不知”,又以“枝”谐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树树上有枝,顺理成章;但在人间社会,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深浅归根到底却只有自己知道,许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对别人的感情难以完全表达,因此越人唱出了这样的歌词。而借“枝”与“知”的谐音双关关系做文章的比兴手法,也是《诗经》所惯用的。如《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小雅·小弁》“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即是。这种谐音双关对后代的诗歌如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等恐怕不无影响。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二句,与《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二句相仿佛(然“山”句为“A有B兮B有C”句式,“沅”句为“A有B兮C有D”句式,亦有不同),也可见出此楚译《越人歌》深受楚声的影响。虽然今人所读到的《越人歌》是翻译作品,但仍可这样说:《越人歌》的艺术成就表明,两千多年前,古越族的文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放舸寒江未拟回,千家烟树隐楼台。片云红似镜中出,列岫青从峡里来。
华发漫从游子兴,清尊偏向故人开。梅花已报春消息,双屐能忘印绿苔。
白发镊不尽,根在愁肠中。
泉源何从来,山下长溪发。
油然本无营,谁使自激冽。
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叶。
使水皆为泉,地已不胜泄。
应是众水中,独不容至洁。
涓涓自倾泻,奕奕见清澈。
石泓净无尘,中有三尺雪。
下为百丈溪,冷不受鱼鳖。
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热。
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
大野自为泽,济流安得通。渟涵就深广,蟠际渺西东。
揭帆入洪澜,尽此一日风。青山若浮髻,隐见云烟中。
不知何乡聚,欲辨已冥蒙。兹惟开辟来,岂固疏凿功。
捐小以成大,地利乃丰崇。至今徐兖郊,桑麻岁芃芃。
贿迁擅工贾,组丽连仆僮。矧时漕事兴,舟航密如蓬。
宝藏在山海,其益无终穷。一令民生遂,坐致国本充。
非吾黄帽郎,孰讯白凫翁。
开处谁为伴,萧然不可亲。
雪宫孤弄影,水殿四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