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边山莽无极,其来若长虹。中间万堆阜,起落相雌雄。
当其谽谺处,居人以为宫。筑基无定向,随势为横纵。
旭日朝在梁,暮日还穿栊。乃知东家西,不是西家东。
东西本强名,拘墟诮章逢。人生处大地,下上缘蚁封。
朔方千人帐,南海万斛艟。其人更相笑,等为缀窠蜂。
宁知九州外,积水浮空濛。吾居小西沟,众水走其麓。
一雨浩无涯,往往没马腹。厥土埴而疏,滑汰苦硗埆。
边居出无车,有亦当折轴。借屋祇二间,置我并两仆。
瓦脊动鳞甲,墙罅下雷瀑。屋如渔舟小,水气浸衣绿。
斜风卷地来,恍将荡回洑。飘然江湖心,一叶稳百斛。
晓起白濛濛,方知抱云宿。此时山头望,见云不见屋。
春江欲入户,快取坡诗读。
猜你喜欢
贫士若孤云,随风自缥缈。或来堕檐端,或去罥林杪。
浩然太空中,聚散凭秋昊。无依与有托,云自初不晓。
丞相吏朱云,大夫掾孙宝。二生自标置,犹道不为好。
古之贤达人,志不在温饱。不知古今人,何以异其道。
觅举趣为官,立意驰八表。家人方戛釜,明日晚餐少。
何者是远谋,一饭尽千巧。怀哉孔颜乐,乐处果不小。
饭疏食饮水,疏水具之早。有巷有箪瓢,优游足娱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ú)劳于野。爰(yuán)及矜(jīn)人,哀此鳏(guān)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áo)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参考资料:
1、王秀梅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89-391
2、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66-368
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于:语助词。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征:远行。劬劳:勤劳辛苦。爰:语助词。矜人:穷苦的人。鳏:老而无妻者。寡:老而无夫者。
集:停。中泽:即泽中。于垣:筑墙。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作:筑起。究:终。宅:居住。
嗷嗷:鸿雁的哀鸣声。哲人:通情达理的人。宣骄:骄奢。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骑马悠然欲断魂,春愁满眼与谁论?市朝迁变归芜没,涧谷谽*互吐吞。
一径松楠遥见寺,数家鸡犬自成村。
最怜高冢临官道,细细烟莎遍烧痕。
六朝遗迹旧山川,万里长江当守边。
一念易骄人事废,不关飞渡北来船。
一抹生红著土酥,曾同菘菜付庖厨。先生欲补冰壶传,燥吻时时看画图。
终日求人卜,回回道好音。那时离别后,入梦到如今。
明月平时敢自因,特高兰玉信吾人。便从缑岭如无愧,更许毗耶约问津。
每见似醺千日酒,不言常备四时春。妙云岂独南游契,又喜钟山近得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