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八月风高浪渺瀰,仙公醉倚海槎枝。夜深曾傍亭边过,亭上主人知不知。
猜你喜欢
故园东望路漫(màn)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píng)君传语报平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17页.2、《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3、中学教材全解人教版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忆昔少年日,拜起随父兄。
饭羹集邻里,果粽罗罗豆登。
坐有白发翁,感叹或涕零。
我时百不解,一饱追侪朋。
岁月忽已晚,半生如飞霆。
鬓影吹秋风,览韵良自惊。
父兄不可见,黍稷恐非馨。
跪拜蒇常礼,苦泪空填膺。
呼儿共饮福,百感心未平。
古今一俯仰,生死同梦醒。
此去宁几秋,况复较枯荣。
收泪且举爵,行行付交承。
绝少催租风雨,秋光宛似春光。山容明净不须妆。
满眼秋高气爽。
回首故园兄妹,怕看鸿雁成行。可怜辜负好重阳,开遍黄花谁赏。
绀烟敛霁,香外梵歇,颓照萧寺。珠露飘蕊。惯催俊侣年年贳春醉。
画阑再倚。谁料素约,和恨难理。残酹沾地。夜深定有秋魂暗惊起。
蠹壁字零落,细数词流空百辈。何况故人伤高当日泪。
总冷透西风,邻笛凄异。断鸿知未。有一样西堂,孤坐无睡。
绕花阴、梦痕如水。
坡翁短衫情,此语差足据。
为爱松风亭,朝云已仙去。
此君不作此老客,庭院真应长绿苔。古风藉汝数辈在,今雨从渠何所来。
岁晚简书留石室,月明环佩傍瑶台。亦知径造有故事,一月须过三十回。
业桑树边绿草坐,刺桐花下碧瓷杯。醉和农歌乐农暇,吴盐如雪点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