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擎山抱岳疾如风,持杵拈槌解脱空。
世间有相非身大,须弥总纳一尘中。
猜你喜欢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yíng)花草。茅屋数间窗窈(yǎo)窕(tiǎo)。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qī)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参考资料:
1、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0
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萦:萦绕。《广韵》:萦,绕也。窈窕:幽深的样子。
欹眠:斜着身子睡觉。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长安紫陌春归早。亸垂杨、染芳草。被啼莺语燕催清晓。正好梦、频惊觉。当此际、青楼临大道。幽会处、两情多少。莫惜明珠百琲,占取长年少。
公庭宴坐无俗情,杨柳荫门春水生。绿阴满地惜春晚,飞絮扑帘疑雪声。
解鞍树下看洗马,流杯石上听啼莺。当今论治用材杰,归来未许陶渊明。
岁序潜潜转老夫,男子须眉胡为乎。生世只教世用我,平生慷慨渐含糊。
吾驺生,汝何厌厌逐风尘。吾驺生,汝何懵懵失古人。
古人功业文章俱陈迹,惟有明心如灯照万亿。生前鼓舞尽英雄,千古还从心里觅。
身后空名知若何,英雄还自长太息。吾驺生,汝当知,汝形为浮沤。
汝当知,汝身为不朽。世人颠倒复沉迷,万事倏忽成老丑。
日暮屈指计当年,白头忽忽虚简篇。乃始咨嗟少壮事,病如老妪谁相怜。
吾驺生,汝闻此言当起舞,莫使湮沉悲末路。丈夫何事不可为,只手挥来看注措。
卞和之玉本非狂,卞和何事哭相于。青天大地久且长,一时不信万古看。
莘耕渭钓谁相知,丈夫功名会有期。李斯黄犬自悲哀,南阳高卧自希夷。
鲁连一纸重千金,荆轲拔剑易水流。豪侠还须鬼神泣,况有尼山诵孔丘。
名亦不易立,功亦不易成,功名只须依本性。城市未必喧,山林未必深。
山林城市在人心,吾驺生。
貌雅心多疑,名士只如此。举国授他人,刘琮真肖子。
翠节下天来,通明谁侍。地有高斋要名士。相逢恨晚,老矣酒兵诗帅。岁寒同一笑、千年事。黄鹤羁情,暮云离思。半掬心香火初炽。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正相思,恰有江南使。
灵泉杖屦浙江头,经济长怀尚典州。
堂上读书朝气爽,台前呼月海光浮。
交情及素勤双鲤,笔力枯松挽乃牛。
已把三章翻乐府,为君击节变蛮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