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松皮冠赠松山客,惭愧红尘赤日中。
好向浮云傍归路,定应剩听入琴风。
猜你喜欢
荒鸡隔水啼,汗马逐风嘶。终日随旌旆,何时罢鼓鼙。孤心眠夜雪,满眼是秋沙。万里犹防塞,三年不见家。却望冰河阔,前登雪岭高。征人几多在,又拟战临洮。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暮雪连青海,阴云覆白山。可怜班定远,出入玉门关。
白鹤亦有泪,悲凉与世同。要从今日事,稍见古人风。
笛里声初断,囊中药屡空。只留天一线,呼吸可能通。
疆(jiāng)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shǔ)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中华:指中原地区。
“定界”句:《新唐书·吐蕃传》:“宰相裴光庭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
诗开篇就说,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一家”。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么,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王子勤奋学习,如今博学多才,载誉而归,值得庆贺;王子美妙的文章、诗句都留在中国,为人传诵,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颈、尾联两联诗笔折转,想象王子归途情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越过赤岭界碑,顺着东流江水,王子扬帆直进,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曙霞”暗含着对“海东盛国”的赞美。王子到达本国后,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定然会回首遥望,可那时已天遥地远,各在一方了。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感情色彩浓郁,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
虾虎城边雨初消,寒色上溪桥。湘帘夹岸,花校照眼,几度魂消。
春游似梦匆匆过,谁复唤兰桡?新来说与,闲窗颂橘,上日弹蕉。
显达何曾肯系心,筑居郊外好园林。
赚他谢朏出山去,赢得高名直至今。
倦游垂老,为东风瘦尽,十年花骨。翠袖青衫成间阻,久被软红埋没。
银叶轻翻,宝钗重炷,一夜寒灭活。领头心字,篆香浑未消歇。
不合漫咏春城,漏残听錀,便身羁双阙。买赋百斤还贳酒,谁念文园病渴。
露却金茎,霜留玉杵,天迥蓝桥阔。个侬无恙,今番携手烟月。
桃花武陵原,千骑访旧游。旧题鬼神护,苔藓封蛟虬。
是时原中花,炫昼烂不收。稚耄相欢呼,再拜罗道周。
一闻謦咳声,曰似吾故侯。侯今飞上天,盟在沧江鸥。
公来席未温,玉帐凉生秋。粘天洞庭北,襄楚当襟喉。
小屈经纶手,平分宵旰忧。风清鹦鹉洲,月满黄鹤楼。
黄鹤去不返,万灶栖貔貅。白羽青纶巾,坐寝淮南谋。
文武固一道,貂蝉出兜鍪。致身须黄阁,看镜方黑头。
故家迈种德,台辅不足酬。颓支邹鲁澜,末障洙泗流。
载观统有宗,抑使俗不浮。古道复大明,殊俗皆蒙休。
况夫蜀文章,眉独称雄酋。多应峨眉月,只照东家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