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柘西偏屋。冷却丛花寻竹。东华香土梦、镇相逐。
并马旗亭,长认青帘矗。忽听歌金缕,嘶骑河桥,夕阳鞭影促。
江县雷塘曲。最好雨晴山腹。琴边两鹤舞、煮茶熟。
木懈庭閒见,印面文生绿。未妨吟饮兴,问小谱翻时,可忆铜街人独。
猜你喜欢
雨过山花绽。雾敛云收天汉。清闲幽雅处游玩。古洞岩前,时把金丹炼。
不爱乘肥马,富贵荣华,是非多不须管。独坐茅斋看,闲把道经时展。
横琴膝上抚、鹤来见。紫绶金章,是则是、官高显。五更忙上马,争似我仙家,日午柴门犹掩。
绿鬓铜章吏。籍甚东阳才子。柘西传乐府,满燕市。
合唤罗裙,鹅管调银字。忽漫牵丝去,乱水荒山,迢迢六七千里。
木槲浓阴底。情簟疏帘厅事。凭题翡翠砚,白藤纸。
酒伴无人,蛮椀谁同醉。记取双江外,第一是梅边,莫忘小驿花使。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nán)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mò)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年年岁岁来来往往把寒热衔来搬去。喃喃鸣叫,忙碌飞奔,春风中堂上翻飞寻找王谢时的繁华旧迹,却只见笼罩在夕照斜阳中的寻常巷陌。兴,见证了许多;亡,也尽由着评说。
参考资料:
1、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26
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古代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喃喃:燕子的叫声。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王谢:代指高门贵族。乌衣巷:在金陵城内,是王、谢等两家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
在此曲中,作者托情于燕,抒历史兴亡之叹。燕子有飞迁的习性,秋天飞往南方,春暖花开时再返回北方。作者用燕子的来去喻示时间的流逝,又赋予燕子以人的视角。
接着写燕子喃喃细语,忙碌争飞,似乎在寻找王谢繁华旧迹,诉说人间兴亡之事,实际上是移情于燕子,将燕子的本能活动赋予人的主观意识。在只有“巷陌乌衣夕照斜”的无奈失望中,作者更是借燕子的口吻直接诉说历史兴亡的慨叹。全曲紧扣咏燕来怀古,继承了古人却又不拘泥、重复,立意新颖。尤其是移情手法的运用,使此曲更具婉转、曲折之妙。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是一个对偶句,依旧借助燕子的视角慨叹历史,文学上将这种手法称作“移情”,即将人的主观感受转移到某样事物上,使人物合一,强化情感的表达。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兴亡往事最终都付与评说,人世喧嚣也都归于“喃喃”之语。曲的结尾很有一种有淡世事的超然之感。
家在溪南山下住,清晓西风生杖屦。邻翁相见笑相呼,春雪满瓯香似雾。
屋头种竹池养莲,林深古井多寒泉。坐谈不觉天已暮,秋入断霞孤鹜边。
禁城漏尽九门开,喔喔鸡人报晓来。烛影遥连堂上乐,鞭声三衮殿前雷。
群阴伏地天颜喜,万岁呼山御辇回。文武满朝忠与义,谩夸贾至有诗才。
凭高玉辇每从容,中路尝闻憩六龙。尘外有人如到此,便须行彻最高峰。
疏雨同春尽,轻帆并鹜飞。柳深黄鸟乐,莎暖白鱼肥。
物候惊新转,尘踪恨昨非。江涛渺无际,端坐对晴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