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雨二十日,雨意殊未阑。
我庐大泽中,四顾烟水宽。
东家有小舟,借我不作难。
鸬鹚与鵁鶄,自是平生欢。
更作十日期,水浅生水滩。
相与极幽赏,勿待江月残。
猜你喜欢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wēi)。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yíng)湿不飞。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
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参考资料:
1、周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Ⅱ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827-830页
2、米治国周惠泉陈桂英.元明清诗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04:67
3、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西冷印社,2001.03:531
4、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03:270
5、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汤显祖曲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161
江宿:宿于江上舟中。寂历:寂寞、冷落。渔火:夜间渔船上的灯火。残月:这里指下弦月。微:隐约,微弱,这里指残月的清淡光芒。
犹:仍然。流萤:飞动的萤火虫。湿:浸湿。
这首诗的构思围绕着一个“光”字。全诗四句,每句都烘托出一种光。
第一句写清秋之夜,江上的点点渔火,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第二句写一弯残月的迷蒙之光映衬着岸边的树村。是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第三句写江中波光流动,时时惊醒宿鸟。这句是以动写静,江水流淌,宿鸟被闪闪烁烁的波光惊醒,不时发出鸣叫声,其中动的因素更增加了静的感觉。最后一句是以静写动,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这种艺术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萤飞动,留点点光亮为基础的,现在虽然没有流萤,但夜空下流萤闪动着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这句话虽事实上反映的是没有流萤,却收到了流萤飞动的效果。渔火、残月、波光、流萤在夜幕里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形成静夜下的一支夜光曲。
诗人用笔灵巧工细到了极点,先引读者进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环境,接着带领读者去体验水鸟、流萤的感觉。在对鸟和虫的感觉中,诗人写出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写到了宿鸟和流萤,以及残秋的风露。鸟和虫不但起了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和全诗的意境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开阔而深沉,浑厚而尖新,表现着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这首诗写法纯用白描,妙在挥洒而工细,将明晰(后二句)和模糊(前二句)结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乌流萤的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和静、惊扰和安宁。
揖别匆匆岁月更,今朝相见讯前程。十科未售贾生策,一样惭居伯道名。
夜雨青毡寒士泪,秋风黄菊故人情。重重春梦凭君说,尚有悲欢说不清。
往事休重省,时来且自强。男儿能作健,蓬筚亦辉光。
旅食风霜苦,离居岁月长。傥成苏季志,惟望早还乡。
幽人把臂海云间,十日重登赋小山。台上且看篱菊绽,酒中那计杖钱悭。
扁舟远水仍同泛,白雁联翩顷过关。樵采旧游酬酩酊,夕阳西下蹑云还。
鹧鸪啼处雨初收,贪看青山不下楼。纵使山高千万丈,也应不隔异乡愁。
野竹萧萧一径深,茅斋低结小山阴。枫林又逐秋风老,惟有孤云似客心。
圣人履天位,驭世应昌期。宝历千年运,神京万世基。
梯航来职贡,海岳拱神祇。常道陈中夏,仁恩洽四夷。
仪文唐制度,官属汉威仪。气正三辰顺,年登百谷滋。
河清龟出洛,日暖凤鸣岐。大地歌谣满,唐虞今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