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吾儿得岩砚,其径甫踰寸;奇哉掌握物,乃有琮璧润。
器宝备才德,初不以形论。
汝能志山林,怀之可嘉遯。
猜你喜欢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参考资料:
1、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2-4.2、《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14-216页
宋有狙(jū)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kuì)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xùn)于己也。先诳(kuáng)之曰:“与若芧(xù),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本站。
狙公:养猴子的老头。解:了解,理解,懂得。狙:猴子。意:心意。得:懂得。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损:减。口:口粮。充:满足。欲:欲望,要求。俄而:一会儿,不久。匮:缺乏。限:限制。恐:恐怕。驯: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诳:欺骗。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与:给。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朝:早上。足:够,足够。众:所有的。皆:都。起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绿叶阴阴啼杜鹃,人家春浦野泉边。东风不忍群芳歇,犹有残红堕酒船。
王郎侠气贯江东,蹑屩侯门处处逢。湖海一裘偏肮脏,风尘双剑拂芙蓉。
衣雄汉氏称司马,才俊云间识士龙。如此少年堪载笔,承明还复译秦封。
眇眇蛸挂网,漠漠蚕弄丝。空惭不自信,怯与君画期。
养疴垂老畏纷纭,初服无心习隐君。自是深情喜高尚,囊琴容下剡溪云。
绿卫芳树鸟啼春,与客相携发兴新。
半落杏花初过雨,微酸梅子已生仁。
每寻诗去必迁坐,稳跨牛归不问津。
筋力尚堪蓑笠在,莫欺老子发如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