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瑶篸攒列外,一丘如敦覆。外貌不炫奇,百怪在其腹。
佳游挈几辈,微雨涤时燠。闲随西郊云,并入丹霞谷。
阴森日色敛,古像{纟元}肃。先生矫犹龙,厥德贵潜伏。
岂爱此山名,遂驻东来躅。石琴閟余响,玉子冷残局。
水流花自开,飞出白蝙蝠。年来慕仙隐,弥复恋幽筑。
我祖葺亭宇,童时游钓熟。题诗遍苍崖,而此遗不录。
山灵得毋笑,厌鸡爱野鹜。溪月自古今,吾宗句可续。
猜你喜欢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一作:字在)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5.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7-48.
代谢:交替变化。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非关风雨能相妒,自是人间胜会难。不为此番游屐阻,连朝终作等閒看。
又放轻帆泊晚沙,竹篱生笋柳生花。风吹蘋叶知潮上,烟出松门见日斜。
屏外乞浆无杵臼,桥头包饭有胡麻。停舟不用淹歌舞,四海于今未一家。
千门月色石城头,虎踞关前此夕秋。碧海路漫归梦远,玉虚天阔露华流。
潭龙欲醒珠偏洁,洞鹤长鸣韵更幽。却怪同游赊酒客,纵横杯杓使人愁。
相携凌绝顶,一览散千愁。飞鸟云边没,明湖天际浮。
山川原不改,戎马几时休。空抱诛茅愿,斜阳归路幽。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miǎo)邈遐景,载欣载瞩(zhǔ)。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shāng),陶然自乐。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
眺望远处的风景,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称心而言,人亦易足。人但求称心就好,心意满足并不困难。
喝干那一杯美酒,自得其乐,陶然复陶然。
1、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3
2、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
洋洋平泽,乃漱(shù)乃濯(zhuó)。洋洋:水盛大貌。平泽:浇满水之湖泊。漱、濯:洗涤。
邈邈:远貌。遐景:远景。载:语词。瞩:注视。此句写诗人眺望远景,心感欣喜。称(chèn)心而言,人亦易足。称:相适合,符合。
挥兹一觞:意谓举觞饮酒。挥:倾杯饮酒。
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濛,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
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至于陶渊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种感伤的缘由是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三四两章伤今怀古的感叹,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五年符竹换三州,乞得祠宫欲少休。名姓误蒙君相记,泉南千里又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