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再见能几何,别君复兹晨。深意幸有托,仍恐含未申。
感君万里来,爱我性情真。往往作痛语,不为伤孤贫。
半生无所有,何以赠远人。去去君莫愁,敢不惜其身。
乱花插行李,锦水亦何春。愿持一勺水,预洗征衫尘。
猜你喜欢
人生大邂逅,多在阡与陌。飘零各异地,异地成咫尺。
持来双镜光,互照好颜色。岂惟照颜色,肝胆了不隔。
平生失途马,颠蹶在荆棘。君既宛转导,又为施羽翼。
君今弃我去,好春失消息。柳条与梅花,为谁更妆饰。
本自无远别,生灭年仅百。所悲再见期,又非此旦夕。
既作有情物,得不泪沾臆。登堂慰君母,母正缝衣裳。
衣裳亦何丽,鬓发亦何苍。知君当早还,君还我何方。
君今别母时,有我相扶将。行当我别母,不见君在旁。
劳燕各背飞,春风尔何忙。独余慈乌声,绕屋空徬徨。
峨眉六月雪,芙蓉半城花。花开雪再春,游子当还家。
怜我诸弟妹,风中尘与沙。楚泽香采兰,越溪寒浣纱。
群流尽归海,君亦平泛槎。次第相见之,因缘满天涯。
我怀不堪述,转为君长嗟。
念尔残胡啼不休,若为春夏抱春愁。
亦知春去年年事,忆似前时春尽头。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珮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晓踏河堤月,逢有问去舟。
已为羇旅客,更挽别离愁。
索寞怜同姓,丁宁数旧游。
欲知幽独意,风露满城秋。
十一年前南渡(dù)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zhào)书许逐阳和至,驿(yì)路开花处处新。
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
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
参考资料:
1、高学良.通信典故: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06月
十一年前:指公元八前。五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南渡:指被贬到永州。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四千里:这里说“四千”,是举其成数。
许:许可。逐:跟随。阳和:暖和的春天。驿路:官道,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沿途设有驿站。
头两句是说,11年前被贬于4000里外的永州,此时终于回来了,语含喜悦,也有感慨。后两句借用景物来描写回京路上的欢快心情。春光,鲜花,是实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这样借景抒情比直接叙述更加生动,真切。末句“处处新”三字用得精当,值得好好体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这里看来是对事实的描述,其实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其中包含着他对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诗句的朴素描绘之中,增强了抒情力量。
“诏书”使他伴随着温暖的春天一同回到长安来,路上的景物明媚喜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朝廷诏返京城,又是红这阳春季节,驿路上花开簇簇,既清新又温暖,此时面对此景,再有一步就可迈入长安东城门的诗人不能不深感激动、喜悦,激动、喜悦而不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来见意,便胜过了万语千言。因此“驿路开花处处新”,这是诗人自己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和愿望。这是写花,更是写人,是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人之情意,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堪称得体。
然而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顽固保守势力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打击,他回到长安后所得到的却是再一次贬逐。所以,诗篇在抒发他的战斗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大地主顽固派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对顽固派头子唐宪宗始终存有幻想,反映出诗人自己的阶级局限性。
车马纷城阙,寻秋此地偏。路深钟响出,台古烧痕圆。
老树侵沙苑,饥鹰猎岁田。与君期尽醉,休问战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