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夜题诗字半斜,故应敛手学畺芽。近臣踪迹孤儿泪,默数归期已及瓜。
猜你喜欢
沧江一卧布衣尊,历历参旗近可扪。手把犁锄长叹息,江南芳草已无根。
东南学派四明尊,古鼎龙文未敢扪。谁补渔洋疏隽句,春潮艇子到篱根。
补衲庵荒曲径斜,年年丛桂发新芽。楹书读遍三千卷,别有农书教艺瓜。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这是一首描写月夜于江上听筝的小令。作品只有四句,且语言直白如话。然而作者造境淡远,语虽短而意缠绵,词虽淡而情至深。
此曲第一句先写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灵明净,显示出澄澈宁谧的气氛。第二句写筝的声音。在月色中,不知是谁弹起玉筝,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秘幽婉的韵味。第三句则从听筝人的神态,以背面敷粉的艺术手法,烘托筝声所表达的哀伤感情。第四句写江涛澒洞,它像是被筝声勾起的深沉的叹息。这样的写法,又把感伤之情推进一步。
这首二十四字的小令,与白居易那首六百余言的著名长诗《琵琶行》有相似之处。同是江天月夜,同是不期而闻哀怨的音乐弹奏,这支《凭阑人》几乎可说是浓缩的《琵琶行》。只是白诗详尽地介绍了演奏的过程,弹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听者哀怨的缘故,而小令限于容量,这一切都付阙如。但因此也造成了作品的悬念,令人遐想。筝声无端而至,哀怨无端而生,倏然以来,戛然以止,造成了全曲清凄超妙的风神。
在技巧形式上,此篇属散曲巧体之一的“嵌字体”,各句都嵌有一至二处“江”字。“嵌字体”在诗歌中已有先例,如陶渊明的《止酒》诗,二十句中就句句含一“止”字。散曲“嵌字体”的最早作品,则是元好问的《喜春来·春宴》:“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此篇同嵌的“江”字,建立了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全曲出现的“江水”、“江月”、“江上”、“隔江”、“满江”的重复不仅多方位地充实了“江夜”的题意,而且表现了一唱三叹的风韵。
清池水长欲平桥,雨势浑如上晚潮。
泛泛渐于亭础近,淙淙真是笕泉遥。
即看并浴鹅群戏,却恐新生鱼子漂。
东望菱濠归去好,吴侬家有木兰桡。
忆游武林时,君家绿杯举。白云如杨花,拂洒萦空起。
高堂凄清弹锦弦,我吟鲍照瑶台篇。逢君意气即倾倒,别时几载心茫然,闭门偃卧吴宫边。
花溪忽遘王猷船,故人相对还相怜。金陵去访凤台迹,三山眺落长江烟。
霜飞九月不堪客,归来愿及春风前。
江城玉笛飞春寒,芳草夜绿天南端。韶华弹指逐流水,满袖春风吹紫兰。
少年竹乐未应晚,鸣筝不惜为君弹。楼头一曲东风喜,帘幕重重自卷起。
当门乌桕嘶紫骝,经过臣里东家子。十千买醉颓玉山,当垆歌哭谁知己。
醉呼明月凌沧洲,海水可煮人间愁。碧城落花昨已扫,彩云飞下白玉楼。
明镜朱颜岂长好,当筵且脱千金裘。东风饮汝一杯酒,莫遣桃花笑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