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鹭鹚飞到澹湖烟,吹袂荷风意洒然。退直原名小自在,翻经更印大乘禅。
三车解脱真无碍,初地登临已胜仙。留我惜无缸面酒,徒从文字证唐贤。
猜你喜欢
谁来天上溯银流,一叶凌虚太乙舟。莲海径从香界渡,蓬山不是世间秋。
旃檀缥缈行边惹,楼阁溟濛望里浮。每怅三神波浪隔,乘槎真个到瀛洲。
石阑几曲枕湖光,独立松阴一盖凉。长日但闻钟磬响,四围全绕芰荷香。
不持戒偈心先净,更展《楞严》世已忘。俛首风烟看下界,红尘扰扰限飞梁。
平生最好月,况此秋夜阑。
长风送荡漾,浩露况团团。
仰头视虚空,光彩如可餐。
星辰敛芒角,河汉收波澜。
更无微云翳,挂此白玉盘。
六合静皎皎,万木凉珊珊。
为尔废昏卧,裴回更漏残。
更登高处坐,历历见湖山。
爽气集冰雪,清心生羽翰。
便欲御泠然,因之游广寒。
一临天池水,沐浴随飞仙。
卷帘月挂一钩斜,愁到黄昏转更加。
独坐小窗无伴侣,凝情羞对海棠花。
良夜孤峰顶,秋天阴复晴。
大江烟下灭,低月雨边明。
雁过声犹湿,云收意未平。
狂歌谁独和,渔笛隔洲鸣。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jùn)邑(yì)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miǎo)漫连云霞。
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参考资料:
1、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
大河:即黄河。积水:指积聚的水。
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拆,裂,开。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
城市:即指清河。宛然:真切貌,清晰貌。桑麻:桑树与苎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回瞻:犹回望。旧乡国:故乡,指京洛。渺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一自投簪去,淹留岁月深。思亲频有梦,报国每关心。
领荐来铨部,承恩出禁林。旗亭分手处,绿酒醉还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