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门开船几百里,好奇亦无奇可寻。荒涯乱草败人意,但见有树即关心。
一株两株少浓阴,青邑之柳始成林。正好磅礴开我襟,泊船遂入林之深。
呼来舟子十余人,列席泥饮杯同斟。舟子醉歌我醉吟,两相暗笑非知音。
百壶已空不得足,群群归鸟声相渎。夕阳入水月上天,凉风夜送蒲帆绿。
猜你喜欢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yán)楹(yíng)。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
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参考资料:
1、李奎福.《历代名诗三百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237
2、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92
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明镜:如同明镜。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舞:飘动。更作:化作。荷心:荷花。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绣衣使者,度郢中绝唱,《阳春白雪》。人物应须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粉省香浓,宫床锦重,更把丝絇结。臣心如水,不教炙手成热。还记岭海相从,长松千丈,映我秋竿节。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只要东归,归心入梦,梦泛寒江月。不因莼鲈,白头亲望真切。
生成无根蒂,飘忽寄此身。顾眄绝青眼,相交少赤心。
芝兰棘溷发,泥沙玉空沈。乾坤信浩荡,沧溟千古深。
模样从看拙,丹青只写真。乾坤如许大,具眼岂无人。
一筇高卧海天涘,花木森森覆菉陂。万轴有书传子姓,秋毫无事扰公私。
菟裘委顺心何憾,豸绣贻光福不迟。地远无缘分执绋,短歌聊用寄予悲。
僦得篮舆冒雪行,林峦相映月华明。应同栈道经西岭,又似飞沙抵北京。
擎重更看危木在,号寒偏听野猿清。开窗瀹茗题诗句,谁与山翁共此情。
鹅毛细剪,是琼珠密洒,一时堆积。斜倚东风浑漫漫,顷刻也须盈尺。
玉作楼台,铅镕天地,不见遥岑碧。佳人作戏,碎揉些子抛掷。
争奈好景难留,风僝雨僽,打碎光凝色。总有十分轻妙态,谁似旧时怜惜。
担阁梁吟,寂寥楚舞,笑捏狮儿只。梅花依旧,岁寒松竹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