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物当年不可收,哀时访古暂淹留。金元松柏馀千树,烟海图书散五洲。
歌舞那知亡国恨,亲交且聚一樽浮。车声又转江南去,万叠西山记旧游。
猜你喜欢
黄尘黯黯失京师,廿载重来异昔时。宫阙顿开官路改,春秋人蹋御园嬉。
妖氛龙虎成千劫,豪俊衣冠失四维。最是蚩尤能作乱,五兵夜警不胜疑。
红藕花香到槛(jiàn)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文簟(diàn)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一阵阵爽风吹过亭栏,频频飘来红莲的香馨,叫我如何忍受悠悠的思念,我又想起那如花的佳人。旧日的欢情好似一场梦幻,此时的她早已杳无音信。
画屏上那重峦叠翠的山景,在我眼中模糊成团团绿云,清冷的竹席上,水一样的花纹漂动着宛如波光磷磷。不知何处骤响一阵蝉鸣,可是要召回我飘断的思魂?
参考资料:
1、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9
2、房开江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709-710
3、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14-215
红藕:红莲的别称。槛:栏杆,这里指亭栏。似花人:与荷花一样艳丽的美人。绝音尘:断绝了音信。
“翠叠”句:画屏上翠山重叠,隐约可见。“冷铺”句:铺上冰凉的簟席,簟纹如水波潾潾。文,同“纹”。簟,竹席。一蝉新:突然响起一声蝉鸣。
李珣的这首词是写男子对女子的想念,写得清奇流丽,与花间词秾艳香软的基本风格很有些不同。从横向看,倒是与南唐词风颇为接近。
李珣的这首词,与他的另一首《浣溪沙·访旧伤离欲断魂》取的是同题材,不过时间稍有先后。从两词所用韵脚来看,五韵中有三韵相重,估计写作日期也不会相距太远。从内容来看,另一首写的是春天,寻“旧欢”不着,颇觉意外,所以情绪起伏较大。而这一首则写夏秋之际,已是痛定思痛,因此意蕴也就较前首更为婉约深沉。
此词上片首句用的是传统的比兴手法。荷花发出阵阵幽香,不时地飘进廊槛上来。第二句即点出主题,由花香引发愁思,在百无聊赖中实在不堪回忆所爱之人。由于上句已经写明荷花,就使下句的“似花人”变得很具体。第三句进一步说明不堪回忆往事的缘由。旧欢已成梦幻,“她”也不会再来了。这就把词人的绝望心情和盘托出,足以引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此词下片写得很成功,历来为人所激赏。第一句写屏风,其上远山含翠,隐约多姿;第二句写竹席,其上竹枝如波纹,十分清澈,给人带来一丝凉意。这两句虽然写的都是眼前景物,但用山水来象征词人与意中人的分离,是十分妥帖的。这两句在艺术上的确堪称杰构。首先,对仗十分工巧,又具有鲜明的词的特色,绝不混同于一般的律诗。其次,“冷铺文簟水潾潾”,比喻新奇,内涵丰富,既有季节特点,又有人的感受,写得十分出色。尤为难得的是,在连续两个佳句之后,并无“才尽”之感,最后一句竟又翻出新意:伤心的思绪在空中飘荡,突然听到一声蝉鸣。蝉鸣,既使作者回到了现实,又提供了很多的想象余地。“断魂”二字,通过“一蝉新”告诉人们,无穷无尽的悲哀正在等待着词人。
李珣《浣溪沙》共四首,笔触清丽,情深意切,正如《栩庄漫记》所说:“其词温厚而不儇薄。”
雨声深院里,歌扇小楼中。当时飞燕马上,妖艳为谁容。娇颤须扶未稳,腰褭轻笼小驻,玉女最愁峰。掠鬓过车骤,回首意冲冲。宝钗斜,云鬓乱,几曾逢。谁知去三步远,此痛与君同。玉箸残妆谁见,獭髓轻痕妙补,粉黛不须浓。重见为低诉,余恨更匆匆。
要得联芳继祖类,直须发愤傚卢能。
三更月下传衣钵,惊动黄梅七百僧。
世远龙峰下,诗书泽未寒。始缘家不造,转觉路俱难。
事往悲黄鹄,恩来待紫鸾。有怀知罔极,休恐误儒冠。
乍识罗浮路,梅花尚有村。二三家映雪,清浅水临门。
古梦销香寂,寒梢挂月痕。仙家歌舞罢,山色几黄昏。
万物冒春晖,红紫竞芳节。
唯此玉井莲,迥与众品别。
雅受冷风吹,复爱露华洁。
亭亭立波上,晚意颇愁绝。
疑是姑射仙,半夜集瑶阙。
清虚不染尘,潇洒更宜月。
我惭穷陋质,对此冰与雪。
安得谪仙人,超遥俯清澈。
把酒一高吟,玉色相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