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碑碣分明见劫痕,当年神庙久蒙尘。倡狂蟊贼身名裂,夫子依然是圣人。
猜你喜欢
远公与客亦从容,未至当年似懒慵。送过虎溪元不恶,不妨门外听松风。
花敛容,柳刷翠。扇薄欲裁纨,佩香思剪蕙。桐英寂寂沉寒波,粉绿猗猗日影多。
六街烟花净如扫,千年古血生青草。
宿云散洲渚(zhǔ),晓日明村坞(wù)。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参考资料:
1、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2、霍松林,霍有明.《唐诗精品(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09:133-134
宿云:昨夜就有的云。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村坞: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予:我。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宾:指眼前景。主:作者自指。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读这首诗时,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读出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西风北堂上,白日黯春晖。寂寂承欢处,尘封五色衣。
未终三釜养,遽动九原归。女范传应在,闺门嗣不违。
阿齐一笑龋其齿,行傍几案貌甚美。十年婚宦有此女,那能对之阙欢喜。
常令失想梦亦笑,如此妙诣岂有理。有时对镜自呼狗,亦或抱枕认作子。
爱花腹猫当马骑,见赤脚婢呼鬼鬼。宵来乞母拍使睡,向明唤爷吻而起。
万古不故此微物,往觉四大无其伟。令我忽忽忆幼年,一时所向辄披靡。
跨兄铄姊恃母慈,宁遂常儿习拜跪。秖今百年了万里,投入母怀惟尺咫。
大车怒马不称意,惟母两臂差可倚。逢人低头谢不速,思及儿时真愧死。
乃知神勇即天情,谁能持斧斫阵垒。作诗写心寄吾内,欢极泪落盈吾纸。
一事阿齐吾羡汝,汝今有父吾则已。
世泽传邹国,休声启相门。三迁遗教在,诸族母仪尊。
婉娩胡然在,柔嘉重尔存。良人留粉署,令子起青云。
明镜秋光冷,慈帏夜色昏。可怜春草念,不返夜台魂。
春寒窣窣透春衣,沿路看花缓辔归。
穿过水云深密处,马前晨蜨作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