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酒边倚。看昨擘鱼笺,今逢燕喜。正立春三日,晴雪领春起。
何须白也荣名惜,响拍陵云制。写襟怀、浩瀚苏辛,清泠姜史。
前事尽堪置。甚十载分藩,百城曾寄。待得重来,边裔已如此。
漫嗟吟鬓霜华色,且寿高风致。我当时、负米难忘尺地。
猜你喜欢
冶城暮。见衰草连波,晚花萦雾。指垂杨深岸,重寻六朝路。
书生莫问兴亡事,冷笑兰成赋。只当年,璧月琼枝,竟归何处。
休觅欢游侣。怅故苑荒凉,怨歌愁舞。断粉零香,都逐寒潮去。
画船不向秦淮泊,寂寞空烟浦。最伤心,桃叶渡头秋雨。
嫩寒榭。正碧柳搓绵,红藤欹架。怅春光难买,千金漫论价。
斜阳作弄花枝影,依约阑干亚。立多时,草软裙拖,竹低钗絓。
临镜晚妆罢。看宝鸭香销,玉蛊灯灺。那处声来,风紧骤檐马。
蛾眉准例多谣诼,毕竟真和假。悄无言,心事江潮上下。
有一语,没人知。
最亲切,又希奇。
晓来和露看,只欠一声啼。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有小唇(chún)丹。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bān)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青紫色的残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
南边的田间小路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少女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参考资料:
1、俞朝刚周航.《全宋词精华(二)》:辽宁古籍出版社,未知:第169页
2、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493页
3、萧希凤.《宋词三百首简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09:第105页
4、江文.《中国诗词曲赋精华》: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7:第307页
杏子:一种果实,圆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黄红色,味酸甜。金盘:金属制成的盘子。齿软:牙齿不坚固。可惜:意谓应予爱惜的。半残:指杏子被咬了一口。青紫:此处指杠杆透出紫红的半熟青杏颜色。唇丹:嘴唇上限量的丹砂红。
陌:泛指田间道路。落花闲:花儿安静地飘落。闲,安静。斑斑:颜色驳杂貌。这两句说落花如雨,纷纷飘坠在地。伤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伤感。
这是一首写少女伤春的词。少女伤春,在周邦彦以前的诗人词人中有不少人写过,但跟尝果怕酸联系起来,却是罕见的。周邦彦这首词由少女尝果写到伤春,过渡自然,联系紧凑。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可见杏子成熟,当在暮春时节了,新摘来的杏子放在金盘里,色泽鲜艳明丽,不用“置金盘”,而用“落金盘”,因“落”字有从摘下到放置过程的动态感,即摘下放入的意思,比“置”字生动得多。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正如韦应物诗“试摘犹酸亦未黄。”少女怕酸,不敢再吃,只剩下大半个吃剩的杏子。青紫色的残杏,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唇丹与青紫相间,在词人看来,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这位少女也必然因怕酸而攒眉蹙额,娇态可掬,更惹人怜爱了。所以词人用了“可惜”二字,而不用“留得”二字。因为这不只是在写半枚残杏,而是透过残杏写少女。
下片先从少女眼里写周围环境,南陌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真是春雨无情,落花有恨。这三句似与上下文无关系。但看最后三句之后,便可体会到这三句环境描写对少女的伤春情怀起了烘托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落花春雨的撩乱氛围中,才使少女感到“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而伤春心事“都在眉间”。也就是说因伤春而愁眉深锁。对于妙龄少女来说,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因而有了某种爱情意识的跃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却是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上片说的少女因尝杏怕酸而攒眉,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少女因怀春伤春而攒眉,则是生活中的必然现象。这两种现象在词中来了个巧合,少女以尝杏怕酸而攒眉,巧妙地掩饰了她因怀春而攒眉,掩饰了她内心的秘密,可谓妙合无垠,这也正是作者构思细密,匠心独运之处。
这首词上下两片初看似无关系,不易衔接,实则用暗线贯串,自然过渡,结构曲折。作者又善于抒写女性心理,将女性心理活动与景物描摹巧妙结合,所以后来评论周词的都很称赞他的词法,如清陈世焜云:“词至美成,开合动荡,包扫一切。”(《云韶集》卷四)
公子将军两少年,绣衣白马杏花天。醉中送客归城暮,回首金沟月满船。
旴江风俗淳,佐郡鹭袍新。弦诵千家月,桑麻到处春。
讼庭公牍简,斋阁赋诗频。会见旌贤日,纶音出紫宸。
挛耳蓬□色似烧,晚山归负错薪翘。
逢人犹作娇羞态,无力轻将手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