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虞阳逢瘦沈,今之杜浣花。交余诗是介,输尔古为家。
爽气洗山绿,奇怀猎天葩。箧中富新制,读罢痒同爬。
猜你喜欢
往者仲长子,高情世无俦。一朝谢尘躅,卜筑娱清幽。
茅屋八九间,下有良田畴。后檐果垂实,前庭树相樛。
胜日宾友来,琴觞共舒忧。言论覈幽妙,理乱穷端由。
至今一卷书,凛然昭千秋。沈侯经济业,夙尚本林丘。
谈笑出幻境,寤言蹑斯游。仰睇白石岗,俯濯青瑶流。
旷然宇宙外,邈矣将焉求。
赐诏宽言路,登贤壮陛廉。
相期正在治,素定不烦占。
众喜夔龙盛,予虞终灌憸。
太平谈可致,天意慎猜嫌。
堂东小池二丈赊,池边古木集昏鸦。天光池上无多子,槐柏三株纵意遮。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翻开《全唐诗》,咏杨花、柳絮的篇章甚多,但雍裕之的这首《柳絮》却与众不同:它既没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态,也没有借柳絮抒写惜别伤春之情,而是以凝炼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简洁鲜明,富有风趣。
柳絮“似花还似非花”,极为纤细、轻灵,无风时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风,那怕是和煦的微风,也会漫天飞舞起来。它的这种性状是很难描述的。薛陶说:“二月杨花轻复微”,并没说清是怎么个轻法。雍裕之从风和柳絮的关系上落笔,并对比了柳絮在“无风”和“有风”时两种不同的状态,只十个字,就将柳絮的特征给具体地描绘出来了,这不能不说是状物的高手。
诗的第三句写柳絮的颜色。柳絮不仅其轻飞乱舞之状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东晋谢道韫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可见要描绘柳絮的颜色,还是以白雪为喻最为恰切。但如果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复前人早就用过的比喻,显得淡而无味,所以诗人紧接着补上第四句:“莫近鬓毛生”。这一笔补得出人意料,十分俏皮。自来人们多以霜雪喻白发,这里因为柳絮似雪,遂径以柳絮隐喻白发,这已不落窠臼;不仅如此,诗人又从咏物进而表现人的情思:人们总是希望青春永驻,华发迟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发,所以尽管柳絮轻盈可爱,谁也不希望它粘上自己的头发。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又一格吧。
这首诗通篇无一字提及柳絮,但读完全诗,那又轻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们眼前飞舞,它是那样具体,那样鲜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诗二十个字,如同一个精心编制的谜语。由于准确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谜底叫人一猜就着。于此可见诗人体察事物之细,艺术提炼功夫之深。
宋僧容藉宋僧传,独坐扁舟七百年。蔬笋味除开士气,春蚕吐茧笔丝联。
芡浦菱陂夜半时,小舟更著疾风吹。
青荧一炬枫林外,鬼火渔灯两不知。
凄凉怀古地,惨澹暮秋天。
红树秦驰道,青山禹庙壖。
湖风飘断角,墟日起孤烟。
老恨功名晚,无人共著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