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少年观书如观火,偏傍点画推细琐。年老双目渐昏眊,睻目空花飞朵朵。
临池未写意已疲,展卷欲诵眉先锁。叆叇何物乃尔神,能使精力还故我。
两片轻冰彻底明,满轮蟾影凌虚堕。鲁鱼豕亥辨毫釐,大似燃犀走轻舸。
朝朝铅椠那辞劳,夜夜校仇犹自果。我笑杜陵对佳节,看花常愁雾中坐。
又笑东坡观细字,向龙乞水计何左。至宝无由持赠之,若令一见应许可。
猜你喜欢
望秋高梨岭,星下莆阳,庆生贤哲。问瑞蓂留两荚。小试宏才,暂劳雕邑,布阳春仁泽。庭有驯禽,村无吠犬,稻黄连陌。最是邦人,合掌顶戴,萱草年华,蟠桃春色。却笑仙翁,觅丹砂金诀。德满人间,诏来天上,看寿名俱得。岁岁霞觞,凤凰池畔,贺生辰节。
菡(hàn)萏(dàn)香连十顷陂(bēi),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guǒ)鸭儿。
菡萏:荷花。陂:水池。这里“十顷陂”即言“十顷池”。
鸭儿:船家所喂养的小鸭。
这首词写出了采莲女子的活泼嬉戏情态。
首写荷花满塘,香闻十里的背景以及采莲女子贪玩而忘了采莲的情景。后二句是一个特写镜头,也是“贪戏”的进一步形象写照,欢笑之声可闻,活泼之状可见。汤显祖评道:“人情中语,体贴工致,不减睹面见之。
反映江南采莲优美风俗的第一首诗,是汉乐府《汉南可采莲》。后来梁武帝制《采莲曲》,梁、陈、隋三代相沿之作不少,但多浮泛轻靡。皇甫松是唐代人,生于江南,他的这组《采莲子》,则是清水出芙蓉,充满健康活泼的生活气息。《采莲子》是唐代教坊曲,七言四句,句尾带有和声。此组歌词,若去掉和声,则无异七言绝句,呈示的是一位少女采莲的情景,这是其第一境界。包括和声在内则不同,展现的是采莲众少女一唱众和的情景,这是其第二境界。此词和声既传,则应欣赏其作为有和声之歌词而不是无和声之绝句的全幅境界。 两词的主角为同一位少女,两词回环映照,实不可分。先看前一首。“菡萏香连十顷破(举棹)。”菡萏即荷花。采莲是采莲蓬,但此时不妨还有迟开的荷花,如此则意境更美,荷花与红裙少女相映成趣。陂是池沼,即荷塘。香连二字,以荷花的清香把回塘十顷连了起来,并把采莲女曲曲引入荷塘深处,这样写法,有空灵之妙。句尾和声“举棹”,与现境相关,分明唱出众少女打桨荡舟的情景。诵之则仿佛一女歌声方余音袅袅,众少女已齐声相和。“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小姑是歌中人,其实不妨就是唱歌的少女,如此则有戏剧性,意味更妙。小姑平时藏深闺,今日入荷塘,林立的荷叶似乎隔开了人世的拘束,清清的水波更荡开了她的心扉。小姑不禁贪玩戏水,流连忘返。“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掉)”。“晚来”承上句“采莲迟”,“弄水”点上句“贪戏”。小姑弄水,大概是赤着双脚打水吧,到了兴头上,采莲船也给浇得水湿淋淋。可是她的娇憨之态还不止于此呢。“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小姑的无拘无束,憨态可掬,活脱脱就在眼前。句尾和声一起,伴随着众少女的一片笑声,那不消悦了。
新禽应节归,俱向吹楼飞。入帘惊钏响,来窗碍舞衣。
天静终南高,俯映江水明。有若蓬莱下,浅深见澄瀛。
群峰悬中流,石壁如瑶琼。鱼龙隐苍翠,鸟兽游清泠。
菰蒲林下秋,薜荔波中轻。山戛浴兰阯,水若居云屏。
岚气浮渚宫,孤光随曜灵。阴阴豫章馆,宛宛百花亭。
大君及群臣,宴乐方嘤鸣。吾党二三子,萧辰怡性情。
逍遥沧洲时,乃在长安城。
屈原祠庙枕江波,江草江花可奈何。北渚云阴公子辔,西风露湿美人罗。
怀襄旧恨余三户,师弟深愁付《九歌》。迁客何须伤贾谊,才人岁月易蹉跎。
命驾将何之,意欲快我心。蛮方乱如麻,匈奴寇榆林。
挥剑誓俱亡,彼军忽如沉。岂为尺寸勋,国仇怒至今。
昆崙贡织皮,鸱鸮怀好音。功高固不赏,谗妒来相寻。
哀哉险侧子,倾词谁见钦。
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
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