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浪迹悠然到海乡,人烟物景共苍苍。
孤猿更发秋风裹,赖有从前石作肠。
猜你喜欢
作成宝钵梅花供,带得金池莲叶香。
百亿万僧同一饱,弥陀接待胜诸方。
季秋氛气敛,天宇旷澄明。樽酒送远客,税驾出林坰。
层轩四望起,万里秋阴生。南眺浔阳渚,北望蓟丘城。
代马骋高足,燕鸿起遐征。极目多远思,赏心叹合并。
太守耀朱轮,千骑抗飞旌。嘉会即宠饯,良时析群英。
商飙厉丝竹,娈童歌且清。为持芳菊酒,写我当歌情。
清朝重理人,时哉策令名。谁能东篱下,日暮守衡荆。
日里不可道人,夜里不可说鬼。无量劫来成道,一时都在这里。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这首诗摹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先看首联:“小雨晨光闪”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从此诗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听”应在“见”之前,晨曦微露,诗人尚未出门,正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声,诗人兴致勃发,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这联是紧扣一个“小”字来状雨。试想,大雨滂沱的话,怎见雨丝反照晨曦?同时,首联将小雨置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
颔联转写雨的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银丝之雨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这仍是写雨之细,一个“折”字既显风力,更摹雨微。
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
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这首《晨雨》的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你能希望一个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吟出如此醇美的诗句吗?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之美的爱慕之弦!
綵服鲜华觐渚宫,鲈鱼新熟别江东。刘郎浦夜侵船月,宋玉亭春弄袖风。
落落精神终有立,飘飘才思杳无穷。谁人世上为金口,借取明时一荐雄。
瓜洲云色蔽天昏,肠断金山寺里猿。狎客也须同海鸟,过江切莫食河豚。
幕中有主当持牍,雪里无钱且典裈。画戟如林高丈五,不知何处是朱门。
南北东西万万千,乾坤上下两无边。
相逢相见呵呵笑,屈指抬头月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