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纱窗日落渐黄昏,春梦无心只似云。
万里关山音信断,将身何处更逢君。
猜你喜欢
合欢带上真珠结,个个团圆又无缺。当时把向掌中看,岂意今为千古别。
殷(yīn)忧不能寐(mèi),苦此夜难颓(tuí)。
明月照积雪,朔(shuò)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参考资料:1、《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殷忧:深深的忧虑。殷:多,深。寐:睡觉。颓:尽。
朔风:北风;朔:北方。劲:猛烈。哀:悲痛,凄厉。
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年逝:年华逝去。催:紧迫。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下一句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而且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这两句的真正妙处是它和殷忧不寐的诗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契合。诗人是在特定的处境与心境下猝然遇物,而眼前的景象又恰与自己的处境、心境相合,情与境合、心与物惬。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
五六句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这两句抒发诗人岁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这种迟暮之感与诗人的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联系在一起,并由“明月”二句所描绘的境界作为烘托,这种感慨并不流于低沉的哀吟,而是显得劲健旷朗、沉郁凝重。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无可追回的惋惜和对事业无成的惆怅。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区脱昼空,兜铃夕解,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閒。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阑山。
忧时吟抱膝,面壁叹离居。未遂源源见,徒频咄咄书。
露泠众色澹,月湛永怀虚。此意陶潜会,无劳赋相如。
炎凉虽世态,不信在同舟。自去梁间燕,真同水上鸥。
婢原无赤脚,仆已鲜苍头。亭午炊烟绝,何能免百忧!
自出琼州古郭门,更无平衍似中原。重重叶暗桄桹雨,知是黎人第几村?
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