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命也虽亡矣,但须铭此坟。朝中寻故事,江外访遗文。
远思归流水,高风寄白云。忠魂在斯否,义亦不忘君。
猜你喜欢
斗分星孤陨,虞庭凤不还。金龙抛使节,玉笋误朝班。
世德元明后,家声王谢閒。国功图未卒,归老负江山。
旧业儒编富,新装使橐空。洁身辞白日,随柩载清风。
义与人心在,名须江水穷。诸山同岘首,有子胜羊公。
且止明旌住,玄堂即闭关。素丝蒙柩往,白垩洗车还。
身后千诗在,生前万事閒。松陵哀怨客,来吊自湖山。
玉麟堂上共论兵,众里逢君眼为明。自愧腐儒宁有用,却怜志士竟无成。
学书不作千人敌,归计犹馀一叶轻。何必封狼方快意,只须垂世用诗名。
初随林霭(ǎi)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jiǒng)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林霭:林中的云气。霭,雾气。稍:渐渐。共:与,跟。
迥:远。一作“逼”。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咏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
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后面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昔年名利,役碎顽心。气财酒色深沈。方寸之间,荆棘仿佛成林。因遇风仙省悟,觉从前、罪业弥深。便改正,便改正改正。改正改正。游历天心地肺,结云朋霞友,月伴风邻。自在逍遥快乐,绝尽搜寻。假使贫人退道,得荣华、富贵人钦。我不肯,我不肯不肯,不肯不肯。
东望吾庐百里间,二年别去一朝还。
虽然未遂归休意,且对湖山一解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