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处吴姬压酒家,短衣匹马路盘斜。东风不识陈宫恨,一路吹开玉树花。
猜你喜欢
荒烟寒雨暮山重,草木冥冥但有风。
二十四年三往返,一身多在百忧中。
秋风漠漠吐寒云,田熟家家将赛神。山下女郎歌满野,一双长箭系红巾。
自古徒兵泽潞雄,选齐尤见四州公。堂堂气与鼙声壮,闪闪旗翻日脚红。
瑶阶梦结翠宜男,误堕仙人紫玉簪。
鹤帐有春留不得,碧云扶影下湘南。
曩者一分散,奔走恐弗全。凿坏既匪愚,踰垣谅亦贤。
岂无内顾忧,万事如弃捐。樊笼能苟脱,尺素焉可传。
思亲终夜起,忆弟看云眠。岁月若易迈,肝肠徒自煎。
穷途赖知己,感激能相怜。天寒制衾裯,日暮留杯棬。
分题刻明烛,看剑对长筵。醉来幸自遣,醒后还复然。
去秋始得书,季冬乃言旋。归途杂雨雪,跬步不可前。
仆夫行且僵,衣袂皆已穿。依依望故里,废城遥相连。
空壕下归鹜,墟曲生寒烟。入门拜慈母,涕泪流潺湲。
下堂见童稚,惊喜走欲颠。大儿颇聪敏,几案错简编。
小儿亦娟好,但觅粥与饘。孟光事辛劳,何暇施朱铅。
温言慰饥渴,诉言累万千。亲戚暨邻旧,来往相摩肩。
谓我非此行,徽纆仍拘挛。有妹独永诀,痛哉间黄泉。
死者良可悲,音容日以迁。俯视数尺坟,新草何芊芊。
亲年迫衰暮,复以忧恨牵。叔也乃不回,云泛吴中船。
吴中几千里,悠悠越山川。溯我别汝来,迄今踰三年。
岂徒空匮数,况复忧患缠。鹡鸰在原上,见此棠棣篇。
我意俟汝归,卜筑西城堧。怡愉共甘旨,出入相后先。
夜读古圣书,朝耕高原田。贱贫贵努力,穷达信所天。
汝归定何时,令我心若悬。春雨日潇潇,飞鸿亦翩翩。
裁诗寄天末,悒郁罄所宣。临书忽哽咽,泪下零长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mài)熟还。
日暮(mù)数峰青似染(rǎn),商人说是汝州山。
回头看巴山的道路隐没在白云里边,我寒食离开家乡麦熟才回来。
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像是染过一样的山峰。听人说这就是汝州的山。
参考资料:
1、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西泠印社,2001:472
2、马鑫.新编唐诗三百首:未来出版社,2006:131
巴路:巴山小路。巴,古国名,在今川东、鄂西一带。寒食:寒食节,指三月。麦熟:小麦成熟,指五月。
染:点染,书画着色用墨。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
这首是一首纪行诗。第一句是回望来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只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看似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实则此行往返路程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诗外。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物。“”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调。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富有美感和新鲜感。甚至通过“数峰青似染”就展现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妙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递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纪行诗自然会写到山川风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单纯由于写出了优美的景色,而是由于在写景中传出诗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片心绪。这种由景物与心境的契合神会所构成的风调美,常常是纪行诗(特别是小诗)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馀哀系马凤凰楼,近讯藏船鹦鹉洲。庾信一壶穷日纪,张衡四望入烦忧。
突薪厝积谁当徙,金铁锵鸣正未休。声在树间君莫问,坐隅童子听垂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