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中不知何岁月,长亭惨淡天飞雪。
酒肉如山鼓吹喧,车马结束有行色。
我起持公不得语,但道不料今遽别。
平生故人端有几?长号顿足泪迸血。
生存相别尚如此,何况一旦泉壤隔。
欲怀鸡黍病为重,千里关河阻临穴。
速死从公尚何撼,眼中宁复见此杰?青灯耿耿山雨寒,援笔诗成心欲裂。
猜你喜欢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6页.
2、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成都: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598页.
逐:随,跟随。《玉篇》:“逐,从也。”这里可作迎合解。
老木:枯老的树木。’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於生子厚,禀予独艰哉。
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
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声哀。
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
山穷与水险,下上极沿洄。
故其於文章,出语多崔嵬。
人迹所罕到,遗踪久荒颓。
王君好奇士,後二百年来。
翦薙发幽荟,搜寻得琼瑰。
威物不自贵,因人乃为材。
惟知古可慕,岂免今所咍。
我亦奇子厚,开编每徘徊。
作诗示同好,为我铭山隈。
衮冕曾迎凤驾来,烟沉金阙半蒿莱。
霞蒸日气红初上,云压松阴黑半开。
玉井霆轰龙起蛰,虚窗笙响鹤飞回。
前朝事往云无迹,愁听江声入夜哀。
老饮屠苏渐后人,杯行一手更逡巡。岁占共喜风从丑,春兴还忧雨浃辰。
墙角探梅寒料峭,尊中浮柏味芳醇。醉馀墓道颜犹渥,镜里从知鬓巳银。
平生阮步兵,口不道臧否。
每笑谢著作,自是雌黄口。
闭门秋草多,金风摇白昼。
忽传黄纸书,校艺郡公後。
执雁有楚越,佩剑无左右。
难画浑沌眉,据识齐宿瘤。
彭城陈夫子,笑我颜何厚。
为语陈夫子,人生无不有。
忽尔先余去,离情动久要。海风吹雁影,江雪振梅条。
历览披英誉,文章答圣朝。天人应有策,荷橐拟连镳。
吾君神武定中朝,丞相勋名冠百僚。汉室兴王推邓禹,唐宗开国任房乔。
江淮草木知名旧,吴越山川辟地遥。好向龙楼扶赤日,便观麟阁近璿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