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冬夜走马城东回,追风逐电何雄哉!五门鼓动灯火闹,意气忽觉如章台。
归来脱靴靴满霜,月明如水浸野堂。
梅花满手不可负,催炽兽炭传清觞。
书生所怀未易料,会与君王扫燕赵。
只愁渐老不禁寒,卧载辎车君勿笑。
猜你喜欢
双飞鸾凤翼天居,近典文章出石渠。夜竹已开多士榜,岭梅遥度使臣车。
惔焚岁月三秋后,历乱云山百战馀。此去彤庭知有献,天涯唯读治安书。
江湾一转一重山,自入江来几转湾。
檄到如风心倥偬,船行似箭眼斓斑。
三场题目那容缓,一切工夫未得闲。
夹岸青峰可相约,黄花前后待吾还。
高堂尽意乐今宵,未可樽前自寂寥。锦瑟年华青冉冉,银河秋思碧迢迢。
红于灯下看偏好,黄向眉间喜未销。明日早潮随去棹,到家应及鹊成桥。
锦衣红夺彩霞(xiá)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cōng)蹋烂麦青春。
富贵人家的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游春。
他们尽兴玩耍,根本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富家子弟任意糟蹋庄稼的恶劣行径的气愤。
本站。
夺:赛过。侵晓:天刚亮。野庭:田野。
骄骢: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这首是揭露贵家公子在春游中,纵马踏坏麦苗的恶劣行为。首二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豪华与权势。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了。“锦衣红夺”,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
后两句即紧切公子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骄骢”,是骄纵不驯的马。“骄”,指马骄,亦指人骄。一个“不识”,一个“骄骢”,活画出了愚蠢而又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形象。
唐末颜仁郁的《农家》诗写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不识农家苦”的正是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他们过的是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哪里懂得农民的辛苦和稼穑的艰难,所以他们只顾在田野上纵马狂奔,兜风赏景,全然不顾地里的庄稼,把踩烂麦苗视作儿戏。“不识农夫辛苦力”,这句诗看似平平,其实,这正是剥削阶级轻视劳动人民的表现。诗句非常切合贵族子弟的身份特点,也很能发人深思。
唐末五代时期,统治者极其荒淫腐朽,娇惯子女的现象极为严重。据说诗僧贯休曾当着蜀主王建及其大臣的面,讽刺王孙公子“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少年行》)孟宾于的这首《公子行》,则是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他们为害农民的行为。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踩坏麦苗,看来是寻常的事情。但这里所反映的并不是一般无意中踩着庄稼,而是贵族子弟随意践踏民田的行为。诗人将“踏烂麦青青”放在权豪子弟放荡游乐的背景上来表现,其害民的性质就愈加昭彰,揭露也更显得鞭辟入里。
这诗前面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描绘了一幅春景图画;后面勾画的则是一片马蹄踏过麦田、青青的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这种鲜明对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无形中会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和愤慨。
本是贫非病,翻因病更贫。饥怜疏食乐,寒觉缊袍亲。
穷鬼送文幻,寒儒应识真。交游自然少,聊伴老梅春。
西亭竹影未堪邻,东阁梅花兴转新。若道琼台天下少,迷楼千载尚飞尘。
暮云宫阙古今情,芳草长含玉辇尘。春意自知无主惜,落花犹似堕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