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六户虚凝湛不摇,从教尘世自喧嚣。阶前尽日无人到,只有閒云伴寂寥。
猜你喜欢
灵鹫峰寒碧玉堆,红尘断处小轩开。忘言更觉诸缘尽,只有桃花点翠苔。
纷纷逐人行,扰扰与事竞。不知一世间,能得几人静。
公今默无语,种种以静胜。人来漫相接,事至聊复应。
开轩道院旁,足以补我病。日高公事散,转与静相称。
千载师盖公,此理久已證。炉烟袅晴窗,松声韵钟磬。
簿书勿勤来,公方在禅定。
宜阳城下草萋(qī)萋,涧(jiàn)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5.
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鉴赏一首诗可以结合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理解。这首诗就与一些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联系起来体会其情感意境。首句可联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体会其荒凉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联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页黄鹂空好音”体会其凄凉冷落的特点。这末二句的“自”和“空”两个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让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晨雨湿木兰,夕风吹紫荆。
江南异中州,春晚犹秋清。
壮年不可恃,老态忽已生。
柴门立久倦,浊醪归徐倾。
山簇簇兮环湖,水淼淼兮萦纡。人何游兮明镜,鸟何飞兮画图。
怀贺老兮今昔,想逸致兮林庐。老之襟兮天阔,老之神兮秋月。
飞翰兮龙鸾,吐词兮冰雪。际熙运兮开元,司缛典兮春官。
凌玉霄兮倚华盖,骖骏驭兮升西昆。俄清梦兮绵绵,恍乘云兮登仙。
觐紫皇兮玉宸,聆九奏兮钧天。笺天公兮遂志,鼓予枻兮锦里。
吾朋兮鸥鹭,吾宾兮烟水。野服兮蹁跹,斑衣兮娭戏。
缅高贤兮非苟于去就,其庶几兮东门之傅鸱夷之子。
渔梁夕照破寒烟,一望蘼芜遍野田。飞尽暮禽江水阔,青山欲断白云连。
沉香火里笙箫合,暖玉鞍边雉兔空。
辨得煎茶有骄色,先生只合作诗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