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饮别东家叟,行投西寺僧。
无风收阁幔,有月罢廊灯。
竹夜声偏集,池寒色似凝。
无端值诗景,清兴觉逾增。
猜你喜欢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写边庭夜警、卫戍将士奋起守土保国的小诗。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地征战的作品,在唐诗中屡见不鲜。早在盛唐时期,高适、岑参、李颀等人就以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而闻名于世,形成了著名的所谓“边塞诗派”,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屡有创作。但这组小诗,却能在写同类生活和主题的作品中,做到“语意新奇,韵格超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评此组诗语),不落常套,这是值得赞叹的。
“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风雪凛冽,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用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形栩栩如生;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下文蓄势。
“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昂,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这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记得当年明月夜,送君归去花阴。深解悄悄漏沈沈。
多情携手处,说尽两知心。
此后逢君何处所,不期相遇而今。断笳残角又疏砧。
思量今后事,别梦更难禁。
青枫满目生悲凉,二十四桥空石梁。明月玉箫何处听,寒江秋草为谁长。
西云独照昆仑紫,古道频吹杜若香。世故客愁那有极,欲凭尊酒问垂杨。
山前急雨促春耕,废我徜徉小圃行。
今日定知晴有意,咤然林际一声莺。
至后百五日,春光无火晨。金钿沽酒妾,罗袜弄毬人。
莺语如留意,花枝不卖贫。东园旧桃李,红白尽成尘。
丹山西去水东流,亭在山南隔蓼州。
船系白杨归不得,清江如画主人留。
郑谷诗台旷赏音,远公台上复追寻。当年假馆花同醉,此日敲门竹共吟。
风细炉烟浮下界,月明经梵出丛林。虎溪别后登临少,云水怀人隔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