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守拙中乃逸,用智机或生。所以抱真士,泯焉黜聪明。
卖药不二价,悬壶无姓名。逍遥城市间,心与造物并。
鹤长断则悲,凫短续则惊。万物有常性,巧伪非人情。
乘黄一剪拂,千里无留行。贤哉拙逸翁,可以为世程。
猜你喜欢
榛(zhēn)荆(jīng)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偏僻之地,荆棘丛生,满眼荒芜,让人心生苍凉。南飞的征雁,亦不会因时常触动人的思乡愁怀而停歇。眺望远方,视线落处,凉云冷雨,故园遥不可及,更在远方的远方。
愁思缕缕,心欲碎。清泪,似是为悲秋而洒。人在他乡,更让人泪流不止。然而,即使返家之时又能怎么样呢。
参考资料:
1、汪政,陈如江编注.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2页2、(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58页
榛荆:荆棘。征鸿:即征雁。多指秋天南飞的大雁。住:停歇。长安:借指北京。湿云:谓湿度大的云。
丝丝:谓细雨如丝。
上片开篇便展现出一派荒芜之境,容若于孤城之外,万山丛中立马远眺,湿云吹雨,暮霭沉沉,不见乡关。“榛荆满眼山城路”说的是行役途中所见,山城遥遥.满眼荒芜颓败之景,荆棘一样的植物在这城边的行军道上显得格外刺眼。忽然从远天传来断断续续的几声嘶哑的雁鸣,在丝丝雨声中.它们只顾前进,倏忽间就飞向远方去了,像那断雁前来,却不为愁人暂住片刻,那为何还有“鸿雁传书”的古语。上片集中了山城、荆棘、征鸿、湿云、冷雨这些意象,极力渲染出旅人的苦闷,想必不过是自己一厢愁情,更无处安放罢了。前路未知,雨还是丝丝缕缕,越加觉得寒冷,但归处又在哪里。
下片抒情,悲秋更兼乡愁,承转启合中纳兰表现出不凡的功力,把上片末句中“寒雨”与自己的心绪结合起来,自然道出“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的妙喻。俗话说:“睹物恩人”。出门在外的行役之人、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纳兰此处也是如此,看到那断雁远征,奔赴远地而不知暂住。寒雨丝丝,想来自然成了悲秋之泪,凡所苦役沿途所遇景物,都被蒙上了一层浅浅诗意的惆怅。想到此处,不觉黯然泪下,发出“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之叹。容若的抒情,是层层递进而又曲折婉转,最后也没有直说更深的愁是什么,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
梅妒晨妆雪妒轻。远山依约学眉青。樽前无复歌金缕,梦觉空余月满林。鱼与雁,两浮沈。浅颦微笑总关心。相思恰似江南柳,一夜春风一夜深。
山光漠漠夜云轻,仙井三更月正明。一自方平乘鹤去,时人艳说有长生。
相闻赤伏启重离,一诏敷天并誓师。万里鲸波趋锦缆,两山鳌柱拥金羁。
已呼苍兕临流蚤,未审玄骖下濑迟。瓜步月明刁斗寂,行人犹指汉官仪。
黄河泻白浪,到海一万里。
榆关风土恶,夜来霜入水。
河源冻彻底,冰面平如砥。
边将好邀功,夜率鏖兵起。
马度疾於风,车驰不濡轨。
尽破匈奴营,别筑汉家垒。
扩土过阴山,穷荒为北鄙。
天威震逆漠,戎心畏廉李。
所以龙马驹,长贡明天子。
边夫苟非才,怨亦从兹始。
频年痛哭为哀时,谁料今朝更哭儿。拟遣灵龟向天问,挑灯和泪读韩诗。
数年王事里,奔走愧缨冠。行止惟天在,弦歌敢自安。
云松看卧鹿,风竹听鸣鸾。奉母馀春酒,须君罄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