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数椽茆屋镜湖傍,乔木苍烟一径长。
酒贱过门多醉叟,天寒栖亩有余粮。
歌呼草市知人乐,箫鼓丛祠喜岁穰。
只道老来诗思尽,未妨击壤颂时康。
猜你喜欢
槐叶已成阴,楸花亦离离。
日暮门无人,迨我消摇时。
左持漆园书,右挟栗里诗。
风从湖面来,成此一段奇。
石路虽甚狭,雅称拖筇枝。
少顷山月明,照我角巾歌。
万化纷纷本一机,不为腐骨欲安归?彭殇共尽孰修短?尧桀两忘无是非。
濡首极知当痛饮,翦翎那复许群飞。
江郊未解春寒恶,高柳吹花又满衣。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jiàn)新磨。小舟飞棹(zhào)去如梭(suō),齐唱采菱(líng)歌。
平野水云溶漾(yàng),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船上的采菱女们一齐唱着采菱歌,歌声悦耳动听。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参考资料:
1、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5月:120
2、任乐乐.带着孩子,跟着宋词去旅行.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年5月1日:170
鉴新磨:像新磨的铜镜。采菱歌:乐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陈州女子所唱。
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暮云:杜甫《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后以“暮云春树”比喻对友人的思念,这里指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见济南。归去:指苏辙任满,将召还。
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今河南淮阳)柳湖的情景。当时,苏辙在陈州任学官,苏轼由汴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陈州,二人相晤甚欢。词中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柳湖以“柳”取胜,开头“柳花飞处”四字便是着力的一笔。对于湖面,苏轼着重写出它的明净,用刚刚打磨过的镜子(“鉴新磨”)来形容。苏轼笔下的景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花飞”、“麦摇波”、“飞棹”等都富有动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在、轻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一切平静,安适,隐含着传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苏轼心中便波澜突起。最后两句情、景兼到,抒写离愁曲折有致,而又深切动人。“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及的实景,因而成了苏轼远望济南的障碍物。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参见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再祭亡兄端明文》),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上片、下片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上片是由苏轼的回忆所构成的虚境,下片头两句则转换成眼前的实境,而其间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联络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暗转”。这是写作艺术浓缩的结果。
皛皛湖光净,分流到石庄。鸟归山色暝,风度雨声凉。
秋水茱萸沜,烟萝华子冈。小诗供日课,幽兴一何长。
高笠短蓑吾不疑,白头真结两生知。天生男子非无事,公是閒人莫废诗。
十月酒多留客久,千峰月朗闭关迟。夜深自弄江门篴,惊起前湾白鹭飞。
风雨荆州二月天,问人初雇峡中船。
西南一望云和水,犹道黔南有四千。
逾年始及村,日入复言归。言归亦何为,景异情难持。
沙禽唳唳鸣,园林收暮霏。暮霏转急湍,春草碧漫漫。
我行巳逾堤,我心念犹攒。志往物不隔,室远讵无端。
诚乏静者虑,郊野岂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