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平生江湖心,聊寄笔砚中。
龙蛇入我腕,疋素忽己穷。
余势尚隐辚,此兴嗟谁同!
猜你喜欢
天地为我庐,江山为我客。
北斗以酌酒,恨我饮量窄。
人生但闭户,乌用分菽麦。
赠君玉四方,愦愦无皂白。
胸怀几云梦,形骸一槁木。
虽客长安城,未始忘退缩。
古来豪杰士,强半死空谷。
耐事勿动心,贫贱岂汝独?
犬吠(fèi)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ǎi),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本站。
吠:狗叫。带露浓:挂满了露珠。露浓一作:雨浓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东隅久不庭,搞疏出忠诚。
不惮殊方便,期休四海兵。
长虹贯日白,巨鷁压波清。
笑下扶桑国,归来致泰平。
卧病六十日,愦愦无一欣。时取古书读,那复能知新。
客从辽东来,一见意自亲。高谈极虚无,微言合道真。
远宦万里外,飘然绝埃尘。归来如老鹤,笑视世间人。
胡为肯顾我,扁舟霅溪滨。白发我巳老,青云子当伸。
京师人物囿,子往无逡巡。而我慵墯久,栖迟甘隐沦。
一片银云湿。记当时、鞭丝帽影,马蹄得得。万缕千丝都不见,只见太行山色。
且莫问、春风消息。琼屑洒空飞不住,扑征衫、还道杨花白。
曾听到、玉门笛。
家乡万里程程隔。有弯环、鉴湖一曲,垂条似织。回首若耶溪畔路,溪水鱼鳞自碧。
怕镜里、眉痕非昔。二十年来人事换,向画图、重认陶彭泽。
归去好,渭城客。
献岁青阳开绀宇,长安乐事那堪数。夜夜和风拂画堂,朝朝淑气临朱户。
辛盘綵胜竞相遗,倏忽流光到三五。寻常三五对婵娟,此夕清晖倍可怜。
皎皎冰轮镫共灿,亭亭火树月同悬。七宝莲花花吐燄,五枝青玉玉生烟。
恍疑鲛室来燕市,别有繁星丽半天。是时车马纷相属,是时箫鼓声相续。
银桥高起盖侯家,铁锁光连韦氏曲。骠骑门前鳖驾山,平阳主第龙衔烛。
红云紫雾映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