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蜗舍入门楣触额,黄泥壁作龟兆坼。
雨多潦水欲上阶,卧听凫鸭声拍拍。
日高籴米奴未回,坐知薄饭未容索。
仕羞捷径耕不力,自取囊空欲谁责?富贵危机复可畏,世间果无第一策。
虽然胸中有事在,片言可寿天下脉。
猜你喜欢
君不见去年六月田作龟兆拆,祷祠乞雨遍村陌。
时当饥馑民不聊,谷贵有钱无处糴。
今年六月岁幸丰,十日一雨五日风。
市积粟米价不长,有谷无钱人更穷。
吁嗟此道孰识测,街头细听老农说。
往年兵兴锡赍多,官会颁行姑济急。
旧会既收新会降,所司称提苦无策。
朝廷明许同见钱,便当流转同货泉。
不应州县首逆旨,榜示墙壁徒纷然。
库头令卖小印龊,输纳租税私相權。
非钱卖龊用不得,执币啧啧烦有言。
遂令百姓愈惶惑,行之与否谁使然。
小臣空负济时术,阊阖九重无路入。
何当奏计承明庐,倾倒卖生长太息。
饯行诗意厚,惜别独筵重。解缆城边柳,还舟海上峰。饮猿当濑见,浴鸟带槎逢。吏隐应难逐,为霖是蛰龙。
琼树偏春早,光飞处处宜。晓浮三殿日,暗度万年枝。婀娜摇仙禁,缤翻映玉池。含芳烟乍合,拂砌影初移。为近韶阳煦,皆先众卉垂。成阴知可待,不与众芳随。
武帝时乘兴,金舆驻翠微。
至今看草树,犹似被光辉。
泉迸闻仙乐,云流见画旂。
亭高重回首,冉冉下斜晖。
草脚苏青寒尚在。润窃芳池,池面冰初解。仿佛东风悭作态。
慢吹暖讯归香霭。
不是群花娇不耐。可惜春皇,力薄浑无赖。暮雨飘帘凉似海,小梅愁倚红阑外。
十一年前南渡(dù)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zhào)书许逐阳和至,驿(yì)路开花处处新。
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
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
参考资料:
1、高学良.通信典故: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06月
十一年前:指公元八前。五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南渡:指被贬到永州。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四千里:这里说“四千”,是举其成数。
许:许可。逐:跟随。阳和:暖和的春天。驿路:官道,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沿途设有驿站。
头两句是说,11年前被贬于4000里外的永州,此时终于回来了,语含喜悦,也有感慨。后两句借用景物来描写回京路上的欢快心情。春光,鲜花,是实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这样借景抒情比直接叙述更加生动,真切。末句“处处新”三字用得精当,值得好好体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这里看来是对事实的描述,其实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其中包含着他对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诗句的朴素描绘之中,增强了抒情力量。
“诏书”使他伴随着温暖的春天一同回到长安来,路上的景物明媚喜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朝廷诏返京城,又是红这阳春季节,驿路上花开簇簇,既清新又温暖,此时面对此景,再有一步就可迈入长安东城门的诗人不能不深感激动、喜悦,激动、喜悦而不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来见意,便胜过了万语千言。因此“驿路开花处处新”,这是诗人自己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和愿望。这是写花,更是写人,是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人之情意,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堪称得体。
然而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顽固保守势力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打击,他回到长安后所得到的却是再一次贬逐。所以,诗篇在抒发他的战斗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大地主顽固派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对顽固派头子唐宪宗始终存有幻想,反映出诗人自己的阶级局限性。
流年苦被雪霜催,以有山中自四时。
寒色憗花妆岁晚,晓阴挟雾放春迟。
似嫌俗客不同调,留与高人共胜期。
但原多书冲佑考,与君长伴岁寒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