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疏慵成癖喜成狂,两放閒情到野庄。涧水半桥归别壑,山云几片度低墙。
步旋花径盘纡远,坐傍松阴笑语凉。但愿年年人似玉,春风一度一寻芳。
猜你喜欢
墙有茨(cí),不可扫也。中冓(gòu)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xiāng)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
墙上长满了蒺藜,没有办法打捆走。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不能对人说。如果真的传开来,简直就是羞辱啊。
参考资料:
1、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9-90
2、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91-92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茨: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中冓:内室,宫中龌龊之事。道:说。所:若。
襄:除去,扫除。详:借作“扬”,传扬。
束:捆走。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读:宣扬。
这首诗内容与《邶风·新台》相承接,主要意思是讽刺宣姜(齐女)不守妇道,和庶子通奸,其事丑不可言。诗以墙上长满蒺藜起兴,给人的感觉,卫公子顽与其父妻宣姜的私通,就像蒺藜一样痛刺着卫国的国体以及卫国人民的颜面与心灵。
全诗一唱三叹,在反复重复的数落中,一层层加深着对这一宫廷丑事的批判。在结构上,叠咏而意义递进,无论在内容、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层深过一层,有效地增强着诗歌的讽刺力量。诗中之“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表面上写墙茨之延伸愈来愈长,几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实际上是比兴卫公子顽与其父妻私通已经到了无耻糜烂、昭然无忌的程度。诗中之“所可道也”、“所可详也”、“所可读也”,表明人们对这种宫廷丑事的议论,在一步一步的升级,几乎已经尽人皆知了。诗中之“言之丑也”、“言之长也”、“言之辱也”,写人们对于这种宫廷丑闻的感情态度,由丢脸、气愤到感到耻辱,真有一人之祸,祸及国体的感觉。
此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诗人绝对保密,却又微露口风,以便吊读者口味。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三章诗排列整齐,韵脚都在“也”字前一个字,且每章四、五句韵脚同字,这种押韵形式在《诗经》中少见。
东村水车声未已,西村阿童唤牛起。
麦晴欲稳天更寒,雾雨萧萧熟梅子。
读书窗下少人知,绿阴幽草胜花时。
一声娅姹复娅姹,时有黄鹂来去飞。
玉后案吏去纷纷,舟到三山有几人。
西掖文章推得步,早归丹陛演经纶。
玉颊寒肌强对人,今年清瘦不胜春。相知只有窗前月,摹写春风水上身。
论交千里日,不独旅情亲。夜烛长安酒,征衣北地尘。
荣途吾白首,风景是残春。欲赠无奇策,西秦别有人。
夕阳半明射城堞,四月打头飞木叶。出门蜡屐无好山,差喜危楼高百级。
绕城三尺沙没濠,欲与废垒争低高。其间草木亦萧瑟,大抵苦竹兼黄蒿。
城中庐舍同栉比,多少人家炊烟里。长风浩浩吹市声,鸡犬翻疑在天际。
城边过客未卸装,尚闻铃驮鸣郎当。鸦群头上若过雨,归鸟更比征人忙。
莫言王粲依刘久,难得天涯逢好友。远游万里纵飘零,更上一层须抖擞。
年来颇觉心胆粗,云山遮眼愁模糊。明当与子臻绝顶,俯看健鹘盘浮图。
花将人共笑,篱外露繁枝。宋玉临江宅,墙低不碍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