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
不是春风巧,何缘有岁华。
猜你喜欢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wéi)灾?曾与明皇捧砚(yàn)来,美脸风流杀。叵(pǒ)奈挥毫李白,觑(qù)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sāi)。
莫不是杨贵妃还在世,她是怎样逃脱了马嵬坡的灾难呢?曾经为唐明皇捧着砚台走过来,美丽的面庞风流无比。可恨挥毫的李白,眼看着娇态走了神,竟笔头一歪,把墨点在了桃花般艳丽的脸颊上。
参考资料:
1、滕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58
2、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21-22
仙吕:宫调名。仙吕宫是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醉中天:曲牌名。杨妃:即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是古代著名的美人之一。马嵬灾:指唐朝的马嵬驿兵变。捧砚:相传李白为唐玄宗挥毫写新词,杨贵妃为之捧砚,高力士为之脱靴。杀:用在谓语后面,表示程度深。叵奈:即叵料,不料,没来由。犹言可恨。觑:本意指伺视或窥视,这里是看的意思。洒松烟:乃作者构想之辞。松烟,用松木烧成的烟灰,古人多用以制墨。
这支小令的题目在诗词里很少见,此曲也不是名篇,但短短三十九字,有故事,有情节,有悬念,堪称妙绝。寥寥几笔,悬念迭起,笔落才发现原来之前全部皆是由美人脸上的一颗痣的联想。
此曲体物细微、尖新奇警。作者在表现“黑痣”时,不是直接介绍它是如何如何样的特征,而是寓形象于比喻。使用比喻也非开门见山,而是借用故事,迂回深入。首先用两句惊异语开头,突出这位佳人之美:“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杨贵妃在马嵬坡遭到不幸,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作者设想她脱险了,至今犹“在”,这种想象是非常大胆新奇的。杨贵妃天生丽质,容貌倾国倾城,这又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作者将曲中的女子比作杨妃,题中的“佳人”二字就得到了证实。这一比喻显示了她的美貌,又是为她脸上黑痣的美中不足寻找开脱,可见作者对此题的咏写,是以爱怜为前提的。
大诗人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初曾入长安宫廷三年,相传受到隆重的宠遇,写文章时,曾由杨贵妃捧砚,内臣高力士脱靴(后者见于史书,前者则出于传说)。据此,“曾与明皇捧砚来”该作“曾与太白捧砚来”才是,但因李白是奉唐明皇之命写诗的,所以换个说法,其实际意思是曾代唐明皇捧砚,供李白挥毫。这样就使得皇帝和贵妃世俗化、平民化了,并使得杨贵妃向黑痣靠近了一步。“美脸风流杀。”这么一个绝代佳人捧着砚台在旁边伺候着,李白禁不住走了神,饱蘸浓墨,笔头一歪,向她的脸上挥去,“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这才留下了一颗黑痣。容华绝代的美人的粉面上长着一颗才华横溢的诗人点染而成的黑痣,相互映衬,益增娇态。作者并不把李白写作好色之徒,却借着他的举动,为佳人的黑痣“增重身价”,同时也婉曲地表现出脸部黑痣的特征。“叵奈”二字,兼有惋惜与无奈的意味,这再次说明诗人选上这个题目是为了显露新巧的构思,而没有轻薄嘲弄的用意。
白朴此曲,以一个“疑”字引出,悬念,情节,心理,寥寥几笔,全浮于纸上。其艺术手法主要是采用想象和夸张手法,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来表现事物,生动活泼,逸趣横生,反映了作者富艳的才情。
一定童颜老岁华,贫寒游历贵人家。炼成正气功应大,养得元神道不差。舄曳鹤毛干毾e6,杖携筇节瘦槎牙。如何蓬阆不归去,落尽蟠桃几度花。
五百启运天地清,群贤奋翼风云生。九重治理达远迩,王度实藉执法明。
同年才子青云客,意气昂昂超等列。孤松耸壑见高标,一鹗横空叹奇绝。
今年持节辞金台,青骢蹀躞万里来。乃知霜雪达阳气,马蹄到处山花开。
邂逅沅阳话畴昔,昔曾联步趋文石。豸冠已觉凝秋霜,绣服还应绚朝日。
沅阳宪署情何多,连床对榻同吟哦。吟哦未已欲将别,索我骢马行春歌。
愧我诗才劣韩杜,长篇险语急难就。强操纸笔为君题,挂一何止于万漏。
骢马骢马登周行,揽辔直拟清四方。发奸凛凛息豺虎,洗窟蔼若回春阳。
古来豪俊皆如此,陈言雅欲追芳趾。相将努力笃忠勤,图取英声耀青史。
信陵美妇人,求取自意外。魏其尽晦日,沟水四面会。
茹苦讵可期,快志或相害。闲处拥赵女,明妆发如虿。
不到名蓝数十年,重来风景觉萧然。山中幸喜存长历,劫冷能留不坏烟。
云际长江江上楼,乾坤日夕撼中流。杯倾浊酒供怀古,笔蘸惊涛倩写愁。
烽火南州闻转战,茧丝东国动咿嚘。凤皇黄鹤空回首,崔杜吟诗满地秋。
今年一雪遍江淮,半月晴光冻不开。
孤坐郡斋人寂寂,一枝红烛两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