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昨见除书意已悲,谓君新废蓼莪诗。谁知远道怀人日,正是高堂哭子时。
樽酒欢娱成昔梦,名山事业渺前期。年来亲旧凋零甚,我亦繁霜满鬓丝。
猜你喜欢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fú)波营。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
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本站。
伏波营:“伏波”是将军的封号。此处用的原意:平乱的军队。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臻,一往情深。
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成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状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正是这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她难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复杂,不能尽言。正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又因为「梦不成」,则愁绪更「多」。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戌守在南方边境。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自慰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十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少日飞腾愿颇赊。富也无加。贵也无加。鬓毛转眼不成鸦。
霜点些些。雪点些些。
事无一可向人誇。名也输他。利也输他。只馀清福让贫家。
窗外梅花。窗里兰花。
促柱弦始繁,短萧吹初亮。舞袖拂长席,钟音由虡飏。
已落檐瓦间,复绕梁尘上。时属清夏阴,恩晖亦非望。
客里身无事,乘閒过水西。
清波明白鹭,绿树带黄鹂。
酤酒道旁饮,吟诗石上题。
邑中逢旧故,坐定说环溪。
细桨轻船卖石归,酒痕狼藉遍苔衣。
攻车战舰繁如织,不肯回头问是非。
一鸦振羽鸣,窗色忽已缟。
众鸟次第来,各矜语言好。
病夫正拥被,宛若儿在褓。
跣婢职衣襦,丫童谨除扫。
红日已入帘,吾岂尚恨早?悠然一杯粥,顽钝聊自保。
阳景朝来释冻凘,水边林下好追随。
灵山一会何曾散,莫学时人语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