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列楹登鲁殿,拥絮拭胡妆。犹将汉闺曲,谁忍奏毡房。
遥忆甘泉夜,暗泪断人肠。
猜你喜欢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jī)讨黠(xiá)羌(qiāng)。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呵,宝剑,尖利如刺芒,我常拿在手上,爱看它放射耀眼的凛凛寒光。
呵,战马,身披铁铠甲,口衔金络头,多么威武雄壮,我飞身上马,追杀凶猛的敌寇,征讨狡黠的胡羌。一往无前呵,势不可当!
江南八九月,正秋高气爽,边塞的原野呀,早已霜厚风狂。
好男儿,为国效忠,何惧艰难困苦,不惜战死沙场!呵,朋友,让我破开肝胆,掬一腔热腾腾的血请您尝一尝!
参考资料:
1、卢冀宁.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北京市: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46-47页
2、陶文鹏.历代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63-64页
胡无人行: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名,歌辞内容写边塞生活和征战之事。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芒:物体的锋刃之处。恒:经常,持久。持:保持。
铁骑:披着铁甲的战马。借指精锐的骑兵。骁虏:指凶勇的敌人。金羁:饰金的马笼头。常用以借指马,这里借指精锐的骑兵。讨:征讨,讨伐。黠羌:狡黠的羌人。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
破:刨开。
这首诗的动人处,主要在于贯通全诗的那种慷慨激昂的感情和凌厉直前的气概。
诗的开篇写剑之尖利如芒、明亮照眼,诗人从剑起兴,睹物生情,展开联想,拓展慷慨激昂的情怀和杀敌报国的气概。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写铁骑奔驰,穷追敌寇。“铁骑”,披着铠甲的战马;“金羁”,饰金的马络头。二者互文见义,再加上手中的利剑,使铁骑奔突,喊杀震天,穷追敌寇的激烈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追骁虏”、“讨黠羌”,说明对手也非常厉害,反衬战争的激烈。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写边塞的气候。八、九月间,一般是秋高气爽之时,但边塞地区却早已是风霜一片,气候严酷恶劣。一个“早”字暗含某种对比,启人想象。这两句语意略移,但实际仍是从侧面来展示战争之严酷。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这两句直言自己不惜身死,不仅敢于披肝沥胆,誓死为国效忠,而且要破开肝胆,让人尝味,以验自己的心志。这既是对战争之严酷作最大无畏的回答,更是对自己许身为国的决心和勇气作的表白,出语慷慨壮烈。
全诗语言精炼,笔力雄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特别是“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两句,慷慨壮烈,把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为国效忠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秋半雨凉天。望后清蟾未破圆。二十四桥游冶处,留连。携手娇饶步步莲。眉宇有余妍。初破瓜时正妙年。玉局弹棋无限意,缠绵。肠断吴蚕两处眠。
晓帐香销闲画烛,梦回山断屏风曲。
轻烟细雨客情多,南浦草随新涨绿。
吴宫二月莺,啼乱金阊柳。游子长安归,春风吹鹢首。
鹢首重重桃李花,枫桥塘上故倡家。绿水依然绕阡陌,青楼忽听弹琵琶。
琵琶声出垂杨里,李延年家高髻姊。自言有客深自藏,落魄江东虎头子。
拍浮濡首酒池中,何为染指阿房美。平生痴绝将无同,我辈钟情乃如此。
相逢不赋子之还,对酒高吟娇女篇。兴来不用常杯酌,其奈囊空无一钱。
君不见马长卿,临邛一往有深情。又不见阮仲容,鲜卑之婢累骑从。
尝闻古人贵达节,区区礼岂为我设。少年行乐须及时,飞花转眼纷如雪。
还惜昂藏一丈夫,凭陵啸傲高阳徒。麟阁荣名常在不,首阳饿死何为乎。
万山依旧接嵩丘,京索于今不断流。庄段是非留隧道,项刘成败有鸿沟。
古槐树历岁时久,大海寺经风雨秋。更上高原访遗迹,荒城故垒暮云稠。
松滋闻古县,明府是诗家。静理馀无事,欹眠尽落花。
江光摇夕照,柳影带残霞。君去应相与,乘船泛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