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歌声临画阁,舞袖出芳林。石城定若远,前溪应几深。
猜你喜欢
野塘花落杜鹃啼,啼血送春归。花开不拚花前醉,醉里又伤悲。伊,快活了
是便宜。
柳绵飞尽绿丝垂,则管送别离。年年折尽依然翠,行客几时回?伊,快活了
落红满地湿胭脂,游赏正宜时。呆才料不顾蔷薇刺,贪折海棠枝。支,抓破
绣裙儿。
海棠花下月明时,有约暗通私。不付能等得红娘至,欲审旧题诗。支,关上
角门儿。
前程万里古相传,今日果如然。烟波名利虽荣显,何日是归年?天,杜宇枉
熬煎!
琴书笔砚作生涯,谁肯恋荣华,有时相伴渔樵话,兴尽饮流霞。茶,不醉
不归家!
似觉山桃野杏非,耻将浓绿眩群姿。
向天乞入秋风队,兰菊中间入片时。
学人须自立根基,三戒当先谨独知。无分少壮老异境,一于财色斗严持。
镇重常如五岳峙,防危更似九河堤。大廷暗室心如一,玉粹金精体不亏。
流水行藏,浮云踪迹,茫茫碧海青天。叹光阴易逝,岁月难延。
底事离愁别绪,抛不去、心上眉边。愁都艳,芙蓉秋雨,芍药春烟。
堪怜。彩毫挥脱,徒萦得蚕丝,万缕缠绵。纵诗成白雪,舌长青练。
究与生平何补,诚不若、桃李无言。空惆怅,瑶台十二,弱水三千。
宁亲为令子,似舅即贤甥。别路经花县,还乡入锦城。
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会懂得“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是曾巩修建的,黄庭坚通过凭吊徐稚,抒发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
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用韩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解说颈联,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都是唱不完的中国人才悲歌。
尾联上句议论,其意甚明。值得回味的是下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之,的确妙绝。
綵山高接九重天,珠树银花炫紫烟。云拥群仙朝玉阙,星垂大地簇金莲。
峰峦叠翠回蓬岛,罗绮摇光映御筵。宴乐自知同在镐,圣皇端拱万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