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耿湋
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陆羽
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湋
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
闲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耿湋
历落惊相偶,衰羸猥见怜。——陆羽
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耿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陆羽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耿湋
何事亲香案,无端狎钓船。——陆羽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耿湋
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陆羽
猜你喜欢
曾饯荆轲两岸愁,至今风雨不胜秋。沙非博浪成锥立,水向黄河变血流。
乱国合纵心易散,危时知己命难酬。芦花日落渔人老,犹唱悲歌倚钓舟。
下马登邺(yè)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yú)南对望陵台,漳(zhāng)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城角与那望陵合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废春色来又是为谁?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1-12
2、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
3、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邺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漳水:即漳河,流经邺城。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楼昨夜又东风”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
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钦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如诗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写:“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的悲凉慷慨的风格。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五、七言并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写、感情的起伏而选择变化,使诗歌既有潇洒明快的格调,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并具饱满深厚的力度,为岑参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
步屟临皋芳草生,断崖千尺夕阳横。赋成《赤壁》人如梦,江到黄州夜有声。
雪后归鸿频代谢,渚边孤鹤自哀鸣。烟波极目凭阑客,载酒还应酹月明。
青云招不来,白云留不住。我欲赋停云,云停渺何处。
赁得民居亦自清,病身于此寄飘零。笋从坏砌砖中出,山在邻家树上青。
有井极甘便试茗,无花可插任空瓶。巷南巷北相知少,感尔诗人远扣扃。
三年在阜不鸣飞,侧翅俱从旧路归。师德量宽真耐事,沈郎诗瘦不胜衣。
都缘有职供甘旨,可是无心恋阙闱。酒发葡萄螯斫雪,定知此愿不吾违。
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次律求师后,一悟了宿因。
我亦清源洞,蜕骨岩下人。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
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
悠悠笙鹤期,旷望三山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