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忆昨为吏日,折腰多苦辛。归家不自适,无计慰心神。
手栽两树松,聊以当嘉宾。乘春日一溉,生意渐欣欣。
清韵度秋在,绿茸随日新。始怜涧底色,不忆城中春。
有时昼掩关,双影对一身。尽日不寂寞,意中如三人。
忽奉宣室诏,征为文苑臣。闲来一惆怅,恰似别交亲。
早知烟翠前,攀玩不逡巡。悔从白云里,移尔落嚣尘。
猜你喜欢
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诗成自写红叶,和恨寄东流。
人脉脉,水悠悠。几多愁。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
此词描写孤独寂寞的相思之苦。开头两句,回忆去年秋天与情人在故溪头、桐树下相晤话别的情景。话别,是推断出来的,是根据下文的“恨”字说的,这恨,只能是离愁别恨。把相唔之处称作“故溪头”,也很有意思,加上一个“故”字,就把二人对年交往的情义包括进去了。接下来用“红叶题诗”的典故,是暗中把自己比喻幽闭的宫女,其孤独寂寞之情状依稀可见。过片三短句,写得很概括,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却很开阔。人是“漫倚高楼”,朝下面含情不语地凝望着悠悠的流水,此时此际,心中所忆、所想,所希冀、所企盼,均在不言之中。“水悠悠”之后接上“几多愁”,也许是巧合,这使读者联想到李后主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三个短句的表现力是相当强的。接下来,“雁书不到,蝶梦无凭”,巧妙地天然属对,把见不到信、做不成梦的情况通过典故表达出来,这一方面可与上片的用典相呼应,避免了失之单调的弊病,另一方面,也使得词句呈现出丰满的形象性,避免了抽象地空喊孤独、空喊寂寞的弊病。最后以“漫倚高楼”作结束,交代了全词所写的“凭觞静忆”和倚楼凝望的所在之处,使得主人公的活动有了个落脚点,这也是很必要的。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全词以倚楼作结,但倚楼的行为并没有停止,词读完了,在读者的印象中,好像主人公仍然在倚楼沉思,并没有移步离开那儿。
十年班缀近彤庭。一笑下霓旌。好是平分风月,新秋特地凉生。华堂燕喜,流霞觞满,彩戏衣轻。要识他年荣贵,从来玉润冰清。
东城日将曙,驱马入寒云。无复平生友,空馀数尺坟。
卧麟行鸟迹,断碣积苔纹。欲荐寒泉水,临风涕泗纷。
香车隘住。笑揭红帘语。浅蹴芳尘罗袜污。堤上未干花雨。
画船载得琵琶。醉中情思无涯。不管湖烟湖水,东风取意飞花。
早年初问法,因悟目中花。忽值胡雏起,芟夷若乱麻。
脱身投彼岸,吊影念生涯。迹与空门合,心将世路赊。
东田已芜没,南涧益伤嗟。崇替惊人事,凋残感物华。
知君过我里,惆怅旧烟霞。
罢吟鹦鹉草芊芊,又泛鸳鸯水上天。一棹冷涵杨柳雨,
片帆香挂芰荷烟。绿摇江澹萍离岸,红点云疏橘满川。
何处邈将归画府,数茎红蓼一渔船。
自古贤能,壮岁飞腾,老来退闲。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愤,日就衰残。麋鹿难驯,金镳纵好,志在长林丰草间。唐虞世,也曾闻巢许,遁迹箕山。越人无用殷冠。怕机事缠头不耐烦。对诗书满架,子孙可教,琴樽一室,亲旧相欢。况属清时,得延残喘,鱼鸟溪山任往还。还知否,有绝交书在,细与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