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舟中无日不沙尘,
岸上空村尽豺虎。十日北风风未回,客行岁晚晚相催。
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猜你喜欢
旧籍占东南,相去天一握。曩闻大瀛海,出缩几蜗角。
欲说耳目隘,欲涉关河邈。离合自有时,甫见一南北。
逝将摆世事,羽化骑鸾鷟。朝行过夷门,暮去宿易涿。
三晋多权谋,邹鲁守经学。人生出与处,相逢饱商榷。
弃捐何足惜,无为误奇璞。
陶朱山下金仟宅,云是当年故相家。
去国岂知传貌象,扁舟端自访烟霞。
平吴霸越功何在吊,古伤今事可嗟。
早是登临饶客泪,几行征雁落寒沙。
帆过京口路,停棹一跻扳。掩映江心寺,微茫云外山。
烟汀鸥鸟浴,暮雨钓舟还。何事驱车客,劳劳不暂閒。
东岳真人张炼师,高情雅淡世间稀。堪为列女书青简,
久事元君住翠微。金缕机中抛锦字,玉清台上著霓衣。
云衢不要吹箫伴,只拟乘鸾独自飞。
垂耳悲劳骥,冥飞羡逸鸿。及兹游远日,方见出门功。
招隐怀幽桂,歌骚变落枫。沧浪何处叟,此调或相同。
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参考资料:
1、王少都,王飞选注.《牡丹诗选注》.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81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羞:难为情。
扶:搀扶。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郡名犹是汉流传,宇宙江山复几年。
画阁倚空家十万,红妆斗夜妓三千。
层城歌舞秋风牙,故国兴亡夕照边。
近岁浔阳成重镇,镇南乌幕锁苍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