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上寒山祗对门,野花岩草共嶙峋。
独吟群玉峰前景,闲忆红莲幕下人。
猜你喜欢
嘉景无人把酒看,县楼终日独凭栏。
山城岁暮惊时节,已作春风料峭寒。
秋帷(wéi)里。长漏伴人无寐(mèi)。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
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2、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58-159页
帷:帐子。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上片,写秋夜思的凉色。“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不说贵人心不平静,而说长漏与贵人为伴不能人眠,躺卧“秋帷”,煎熬“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不说贵人秋思心凉,而说“玉枕”低枕而“凉”,“绣被”顿时而“轻”薄。这凉玉枕,这轻绣被,渗透着“一番秋气味”,弥漫在贵人的“秋帷里”。或许就是这“玉枕”、“绣被”、“秋气味”,正是引起贵人“无寐”心凉的媒介。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夜色无声的“秋帷里”。
下片,写秋夜思的回声。“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长夜刚过,贵人本已心凉,全身心地浸透“秋气味”,应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构建。词人竟运用词的有限文字,写了“秋夜思”的续片,在光和声上继续做文章,因为光和声最易撩动人的思想情感。“晓色”“侵窗纸”,点明早晨来临;“鸡声初起”,表示划破长夜的秋思,给“秋帷”人展示一线希望。晨光伴随不停的鸡声,从“到耳”中给“秋帷”人带来美好回声。或许这“晓色”、“鸡声”的来临,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绵绵夜思。而这一幕就发生在晓色有声的“窗外”,令人长长回味。
全词,写一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词中找不到一个“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词人运用通感的手法,从色与声的沟通、挪移中构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图。上片,“秋帷”人一言不发,无声胜有声;下片,“鸡声”声声不断,则是有声衬无声。
新丰美人青楼姬,绛裙素腕娇双眉。暂歇秦筝劝郎酒,西凉葡萄金屈卮。
郎君但饮休辞醉,百年悠悠梦中是。神血朝凝不复知,日暮青山北邙里。
回身更整十三弦,金雁离离绕钿蝉。十二栏杆月将坠,锦筵红烛浮青烟。
人生欢乐那能久,岂悟星躔倏奔走。妾容未改君少年,日日尊前劝君酒。
碧酒三杯春又生,偶逢骚客各披倾。杨雄识字终谁让,家媪知音却屡更。
旧管一题都迭荡,新收半卷转高明。封缄远寄而宗老,月在青天影在溟。
栖鸦啼破烟林暝。把旅梦、俄惊醒。猛拍征鞍登小岭。峰回路转,月明人静,幻出清凉境。马蹄踏碎琼瑶影。任露压巾纱未忺整。贪看前山云隐隐。翠微深处,有人家否,试击柴扃问。
黄柑绿橘未分珍,琐碎登盘辄献新。正可呼为木奴子,不知谁是铸金人。
滕六巧呈瑞,平白一尺高。
霜风凛烈生,挟夜声如号,
冰澌条玉箸,瓦缝镜银膏。
茆檐顿暴富,掩映何奢豪。
晶光动闾里,健羡等儿曹。
此时轻脆资,坚谓千载牢。
一旦阳明升,消泮蔑纖毫。
奚独此为然,世事亦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