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门临九衢,云木蔼仙居。曲沼天波接,层台凤舞馀。
曙烟深碧筱,香露湿红蕖。瑶瑟含风韵,纱窗积翠虚。
秦楼今寂寞,真界竟何如。不与蓬瀛异,迢迢远玉除。
猜你喜欢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参考资料:
1、钱仲连等.宋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5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漾:吹过。脱:脱下。
被:让。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韶龄期学道,老去尚迷阳。日恐童心减,年惊旅鬓苍。
欲归匡岳去,重使故交伤。未寤人间世,何由应帝王。
正玉楼邀月,翠葆迎风,虚庭无暑。从事青州,伴晚来清趣。
风味萧疏,此君良好,对故山宾主。独醒微吟,孤怀浅醉,水天挥麈。
犹记长安,幔亭张饮,淡白莲花,共倾仙露。炊黍光阴,算旧游何处。
太液前尘,渭川新酿,漫破甑重顾。病卧沧江,凄然把袂,一樽愁举。
萧骚叶满窗,枫落话吴江。坐久枯兰烬,言深倒酒缸。
寒泉鸣废圃,邻月影高幢。碧楯方塘曲,昂藏老鹤双。
入夜潮侵户,经秋雨坏垣。里人淳少讼,田父醉多言。
稻蟹灯前聚,莎虫机下喧。自应耽野趣,不是忘乡园。
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苔扉半扃。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今夜候明星。又何处、长亭短亭。
不必区区名利场,恰将真伪试论量。扪心有愧秋风屋,便与山雷是两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