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
始觉空间客,不生浮世愁。
温泉喧古洞,晚磬度危楼。
彻晓都忘寐,心疑在沃洲。
猜你喜欢
始觉空门客,不生浮世愁。
温泉喧古洞,寒磬度危楼,
徹晓都忘寐,心疑在沃洲。
飞雪带春风,徘(pái)徊(huái)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参考资料:
1、丁新彦选注.幼读古诗一百首: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02月第1版:55.
徘徊:来回地行走。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洛城:即洛阳;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徐邈(miǎo)能中酒圣贤,刘伶(líng)席地幕青天,潘郎白璧(bì)为谁连。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
徐邈醉得连酒的清浊能辨,刘伶以地为坐席以青天作帐幕,夏侯湛死后,潘安和谁合称连白璧。
没有什么办法不让新白发增添,不如归葬于家乡熟知的青山上,抱恨没有人借给我购田买房隐居的钱。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7-849
2、苏轼.苏轼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39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三国时期魏国初建,官至尚书郎。中:醉昏。酒圣贤:言酒的清浊。刘伶:魏末晋初的文人,“竹林七贤”之一,字伯伦,沛国人。潘郎:即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买山钱:购买田房隐居的钱。
上片,借赞扬古代贤明之士来表达对同情者的仰慕之情。“徐邈能中酒圣贤”,是隐喻徐得之的直言相谅,秉性修甚,颇有徐邈能识酒的清浊(世道清浊),醉而不问公事的洒脱气质。“刘伶席地幕青天”,是隐喻刘唐年隐居乡间,简从陋出的生活和贤明放达的性格,如同“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屋无室庐,幕天席地”的旷达胸怀。“潘郎白璧为谁连”,是隐喻诗人潘大临与挚友的友善。两者分离,苏轼发出“潘郎白璧为谁连”的哀叹。苏轼有意将古之徐、刘、潘三贤才与今之徐、刘、潘三贤才同姓偶合,为的是表达苏轼向慕贤明,追求旷达的处世观。
下片,直抒欲回朝不成,真做隐士又无奈的仕宦观。“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点明苏轼目前的“无可奈何”的政治处境和“新白发”的衰老生命。苏轼离开黄州友善的人后感到寂寞孤独。即是死后,不如归葬于家乡的青山秀水边。这是苏轼视死如归的坦荡的生死观。“恨无人借买山钱”,进一步写自己欲回朝不得,欲隐居不能的无奈愁绪。一个“恨”字道出了这种只能退步、安居现状的随缘心态。
全词,运用三个历史人物来隐喻三个现实人物,再由三个现实人物而联想到苏轼自己的政治处境与适应心境,可谓借古喻今的绝妙构想。文字含蓄精练,蕴涵着丰厚的思想情感,是苏轼感旧词作中的佳作。
果然公瑾似醇醪,情比秋江八月涛。学赋梅花篇未了,又弹清泪赋离骚。
怆怆怀殷忧,殷忧不可居。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蹰。
念蒙圣主恩,荣爵与众殊。自谓永终身,志气甫当舒。
何意中见弃,弃我就黄垆。茕茕靡所恃,泪下如连珠。
随没无所益,身死名不书。慷慨自俯仰,庶几烈丈夫。
无将大车尘冥冥,无迩宵人恶易形。吏部有书惭荐李,莱公当轴谬推丁。
慎交已昧书中戒,悔过聊书座右铭。自是昌阳堪引寿,不须辛苦进猪苓。
靓妆才罢粉痕新,迨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