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闻避世门金马,何事逃名寨石牛。四海重湖今鼎沸,可能同上岳阳楼。
猜你喜欢
五十年来,追思畴曩,佳时去若云浮。依然重见,感涕话西州。幸喜灵光不改,空自笑、蒲柳先秋。成何事,风波末路,险畏有沈舟。别愁。都几许,相从未E363,我去公留。况狂直平生,谁念遨游。月夕风天正好,还惊怅、失此诗流。江南岸,明朝更远,回首仲宣楼。
平生一束书,不为屋庐计。
微官寄邮传,俯仰阅半世。
草堂白云边,日夜长松桂。
柴门入幽梦,落日乱蝉嘒。
宦游有何好,海角愁瘴疠。
拂衣便可耳,勿使老春荠。
峭壁苍崖林朴樕,茅屋土阶最幽独。兀然一老坐其中,左图右书撑满屋。
鲁国之儒惟一人,章甫峨峨鸣佩玉。造庐就榻事咨询,容貌恂恂言不足。
明堂清庙与郊禋,奥义微文耳相属。乃知圣学无常师,赠言何必劳谆复。
自兹返鲁道弥尊,弟子三千皆乐育。当时弟子从者谁,云姓南宫字敬叔。
好道耽诗别有天,呼朋吆友各忘年。宁能超脱尘寰外,且自勾留醒醉边。
多事能抛容我懒,此心半老乞谁怜。依稀呓语曾相约,会钓溪山待胜缘。
花映(yìng)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chóu)杀江南离别情。
鲜花似锦映垂杨,汉水澄澈碧波漾;春风微微林中吹,一花轻盈吐芬芳。
现在面对江北景,尚且如此心怏怏;去到江南景更美,离情更使魂魄丧。
参考资料:
1、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102-104
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流经陕西南部,湖北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一枝:指一枝花。
即今:当今,现在。还:尚且。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诗的开头两句“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诗人从岸上和水中两个角度,写出江北春景之美:杨柳毵毵,日丽风和,花柳相映,汉水澄清,微风习习,树叶轻扬。诗人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春景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露出此时此刻分别的难堪之情。同时也点出送别地点、季节和环境,彼有特色。两句写出花、垂杨、水、风、林五种景物,由于组合巧妙,并无堆砌之嫌。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为下文离别愁情失落气息作铺垫。
第三句“即今江北还如此”,用“如此”收结前两句中的景物和心情,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似黯然失色,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更强烈的感觉,透露出诗人怨别愁怀的感伤。用一“还”字,临别的伤感,更见沉重。第四句“愁杀江南离别情”再进一步,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美,离别之情将更使远行人愁杀,加深沉重的别情。一句实写,一句虚写,将送别双方各限天涯的离情,互相思念的愁苦,触目伤怀,作了深刻的表露。
全诗以淡彩绘景,以重笔写情,结尾点题,天然朴实,率直真诚,毫无妆束之态。以情景交融之妙笔,实虚转化,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愁杀苦闷。
叛奴逃数岂堪留,忠节曾无肯到头。
朱异早能同远见,青衫宁假帝登楼。
投迹短世间。高步长生闱。
濯发冒云冠。浣身被羽衣。
饥从韩众餐。寒就佚女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