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灵感手擎苍龙鞭,和风一道飞腾天。天公欲报大有岁,六花助与芳菲权。
紫姑云辇归时节,太光碾碎桄榔叶。晓来楼阁万家春,白玉鸳鸯为新叠。
垄头耕父被单褐,望岁欣欣掉歌舌。王孙却恨此宵寒,兰膏冻黑香轮滑。
猜你喜欢
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捻(niǎn)轻笼。玉指纤纤嫩剥葱。
拨头憁(còng)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tán)曲未成。
华美的大厅里正举行高雅的宴集,乍弹朱弦刚刚进入弹奏第一章。轻轻地拢,慢慢地捻,纤长的细指犹如嫩葱。
拨头抑郁低落,带着愁怨的花月自有无限意。舞女身姿轻灵美好,倚着檀槽弹不成一首曲子。
参考资料:
1、李之亮.欧阳修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40-41
2、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1:35-36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画堂雅宴:在彩绘厅堂举行歌舞宴集。朱弦:华美琵琶之弦。抹:琵琶弹奏手法,一抹即乍弹。入遍:初始弹奏第一章。遍,曲调中的一解,即一章。捻:搓。拢:抚。均为弹奏琵琶的手法。“玉指”句:谓琵琶女的手指细嫩如葱白。
拨头:舞蹈名。憁利,失意的样子。红粉轻盈:指舞女轻灵美好。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与白粉。代指美女:香檀:即檀槽,弦乐器架弦之架。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在歌舞筵席上侑洒佐欢的歌女形象。她琴艺高超,琴曲哀怨动人。作品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对歌女的同情。
上片点明宴会在宽敞的画阁里进行,其后进入正题,写到女子弹奏琵琶的技巧。大概作者明知描写琵琶演奏不可能超越白居易的《琵琶行》,所以干脆把《琵琶行》里“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成句搬移到词中,反倒显得朴素真切。欣赏琵琶的人,不可能不同时欣赏弹奏者高超的技巧,于是作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女子的手上,干脆又把自居易的“十指剥春葱”挪移过来,于是翻新成了另一个完美的琵琶女。这种移花接木的效果,往往比自出机杼更有神趣。
下片刻意点明女子弹奏的曲子是《拨头》,其中妙处,今人可能无法知晓,因为这支曲子已经失传了。然而作者之所以要明言曲名,定有他的深意,这种深意随后的描写中显露无遗,先是出现了“怨月愁花无限意”的幽怨哀愁,而且是面对皎月和鲜花产生的愁怨,表明女子的弹奏一定触动犷她内心的隐痛,她是把自己想象成了皎月和鲜花,其晶莹娇美本该得到尊重和欣赏,如今却沦落到为人佐酒的卑贱地步,其中的“无限意”怕是无人理解。作者似乎隐隐感到了女子情绪的变化,所以对这位“红粉轻盈”的美女为什么突然停止弹奏产生了极大的疑问,这种疑问他没有道破,留给读者去细细体会,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才是这首词成功的设计。
何处观灯好,分曹建业年。春星低观阙,晴雪映山川。
邻曲筵长接,城隅骑每联。忆同江水部,终夕咏红莲。
吴云越鸟思悠悠,每忆高人住沃洲。诗法好追元刺史,风流还继白杭州。
钓船荷雨孤镫夜,禅榻茶烟两鬓秋。莫恋贺家湖一曲,行看玉帛贲林丘。
韩公是襄土,日赏城西岑。
结构意不浅,岩潭趣转深。
皇华一动咏,荆国几讴吟。
旧径兰勿剪,新堤柳欲阴。
砌傍余怪石,沙上有闲禽。
自牧豫章郡,空瞻枫树林。
因声寄流水,善听在知音。
耆旧眇不接,崔徐无处寻。
物情多贵远,贤後岂无今。
迟尔长江暮,澄清一洗心。
云去月在沙,潦净秋满川。北斗挂落木,西风送归船。
去年过湘中,夜半投马鞭。篝灯洗尘土,所见只屋椽。
鸡鸣问前途,残梦兀担肩。那知阑干外,有此山水妍。
微微清露漙,稍稍明河偏。孤光耿自照,静极忻所便。
身世两悠然,吾其遂飞仙。
成侯老更懒,处世一虚舟。暂脱尘埃梦,还寻江海秋。
从来仙圣宅,不数凤麟洲。有意相随否,因公更一游。
寻常论养生,未得养生说。拟从林下游,一书交尽绝。
既无当世志,安用三尺铁。频频石上磨,神光浸秋月。
可怜粗疏甚,自谋何太拙。危弦发哀弹,幽愤终莫泄。
死留身后名,有愧侍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