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幕旁围翡翠茵,自来元是自迷津。谁期也值南风起,吹得黄沙不见人。
猜你喜欢
别情
瘦了重加瘦,愁上更添愁。沈瘦潘愁何日休,削减风流旧。一自巫娥去后,云平楚岫,玉箫声断南楼。
咏大蝴蝶
蝉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咏俊妓
裙系鸳鸯锦,钗插凤凰金。俊的是庞儿,俏的是心。更待褒弹甚,掺土也似姨夫斗侵。交他一任,知音的则是知音。
怅想子山起一经,是谁帮济未成名。短檠初事人皆笑,宗伯先公独用情。
君住天台我住明,相逢千里亦多情。政须苍石铭诗刻,不羡铜盘歃血盟。
潘岳春吟花似海,陶潜晚啸柳如城。斯文甚荷风声接,比屋弦歌乐治平。
曲径妨高盖,空庭足远岑。莺花自春候,城郭此山林。
结竹聊垂屏,孤音且罢琴。白云随去住,碧草共期襟。
童稚便知闻,如今只有君。百篇诗尽和,一盏酒须分。
驿路多连水,州城半在云。离情同落叶,向晚更纷纷。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jué)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fèi),一家松火隔秋云。
伴随着登登的脚步声走山路经常走到尽头,一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山涧泉水的流淌声。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狗被惊得汪汪乱叫;隔着秋天的薄云,能看到山中客店用松枝点燃的火堆。
参考资料:
1、杨鼎夫.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一):广东省出版集团,2007:12
2、蔡景仙.山水田园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28
登登:上山的脚步声。行时尽:走完了上山的小路。决决:山泉水流声。
松火:即松明之火,古代人们劈松木代替蜡烛照明。隔秋云:与秋云相隔。
诗题名曰《山店》,实际上那行人尚未见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没有下榻在“山店”,“山店”与行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尽管这样,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经点燃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难以抑制的向往之情。
走在平原上,视野开阔,目力所及,远近距离心中亦大致有数。如若有翻山越岭的经历,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样。走近山脚,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来,山回路转,崎岖曲折,绕了半天,还在那座山里,再回头一看,似乎也并没走多远,这样反复几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冒一个问题:何处是尽头,何时到尽头?诗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时尽?”便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这种心境。登登,这种声音有种艰难疲惫、单调沉闷之感,而这正是旅人此时的感觉和心情。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决决”二字摹声又兼写形,表现了诗人选词造句的精巧。由于山峦叠嶂,泉水多,溪流长,所以“决决溪泉到处闻”。山间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决决”之声。如果溪水流出了山,泄入平地,也就变得缓慢而无声息,因而那“决决”之声,仿佛也在告诉行人山路未尽。
路未尽,仍须行。诗的二、三两句之间有一处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难尽的山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正在夜色苍茫,匆匆低头赶路之际,忽然听到几声犬吠,不觉停下了脚步,仔细倾听,可又别无动静,只听得山风阵阵,木叶萧萧。行人不觉顿悟,原来就是这“风动叶声”使得山犬惊吠,可见山林是多么的寂静,不过既有犬吠,也该有人或人家,于是他又迈开脚步,走着,走着,果然发现了“几家松火隔秋云”的景象。走了一整天,旅人早已疲倦不堪,亟盼住店,此刻,那闪耀的松火虽然还隔着秋山雾霭,要走近也并非容易,但毕竟是看见了希望之所,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历尽山路的艰辛,才知道此刻的快乐。旅人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这首诗没有用什么比兴手法,它主要描写山间行人的所见所闻,同时采取或虚或实的手法,将人物的行动贯串其间,通过人物行动和颇具特色的景物的结合,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富有艺术感染力。
为子当尽孝,事君当尽忠。
凡人不知此,斯与犬豕同。
臣子固贞亮,君父或颛蒙。
乃知守忠孝,亦系於遭逢。
比干忠以戮,申生孝而终。
忠戮得称仁,孝终宜曰恭。
古今每如此,片言安可穷。
炳然垂竹帛,于以开盲聋。
所遭虽若彼,力行诚在躬。
於焉二本立,足为百行宗。
忠孝苟纯至,闻望当昭融。
此理亘万世,来者能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