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萧王积甲事空传,子晋吹笙去不还。
千里荒芜山色在,百年兴废水声间。
雉飞陇麦新耕地,花落丛祠旧战关。
旅宦远游仍吊古,苦无樽酒奈愁颜。
猜你喜欢
醉漾(yàng)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参考资料:
1、俞朝刚、周航.全宋词精华(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陆林.宋词白话解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9页
尘缘:佛教名词。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六尘”。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乱红:落花。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上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尘缘,本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观在这儿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而此刻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祸患相仍涕泪频,司空坟上草犹新。鹡鸰花萼空馀子,龙马图书并失人。
遍历名藩今始老,长如寒士本非贫。如何一日埋金碗,独向清时不秉钧。
积水增波润,苍霞变露馀。
断烟随鸟远,寒叶向人疏。
萍老犹迎日,莲衰尚戏鱼。
临川方病涉,谁借郑卿舆。
茫茫道路,何时可息。载驰载驱,不遑自逸。鸟倦知还,言返我室。
左右图书,长吟抱膝。
渐觉东风动柳条,小池春水雪初消。画梁旧垒来新燕,红药枯根茁嫩苗。
细雨侵人寒料峭,醇醪薄醉梦逍遥。已筹五两冲泥屐,溪友寻芳拟共招。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
江上徒逢袁绍杯。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谷雨新晴海气凉,远山楼外色苍苍。烟深野树闻歌鸟,风急飞花落羽觞。
玉屿金塘看月出,锦筵红烛醉宵长。独怜踪迹犹萍梗,客里挥毫谩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