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小楼居著散仙,渊明真趣本幽然。
招呼云月栏干曲,顾揖江山拄杖前。
独鸟倦归翻落日,谁家晨爨起炊烟。
根尘应接无留碍,笑杀胡僧面壁禅。
猜你喜欢
遐观目力穷,莽苍云山碍。
傥知色非色,坐见六合外。
名节本来重,轩冕亦何轻。人间儿戏,刚自指点客星明。黄屋龙旂九仞,苍石渔丝千尺,谁辱又谁荣。会得傥来意,方识古交情。想当时,奇男子,汉真人。龙潜豹隐,胸中同是一经纶。公办中兴事业,我向沧浪学钓,各自寄吾真。谁信往来客,千古诵清名。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传说合浦有一株杉树,随风远向北方洛阳飞。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胡马感北风尚知嘶鸣,南冠羁居却不能回归。
目送云彩向家乡飘去,离开琴弦手指仍自挥。
秋蓬飞荡失去原住所,光阴转芳草多次芳菲。
长声叹息旅途关山月,风尘沾满天涯客子衣。
参考资料:
1、沈文凡编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第201页
2、金性尧著;金文男编.金性尧集外文编第4卷古诗文赏析作家小传编辑手稿旧体诗金性尧著作篇目索引:中西书局,2013.08:第94页
裴尚书:裴忌,字无畏。陈宣帝时历位都官尚书。“传闻”两句:据晋刘欣期《兖州记》合浦东有一一杉树,叶落,随风入洛阳城内。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南冠:夏秋楚人之冠。后来也作为远使或囚犯的代称。
“去云”两句: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句意。
起首两句是“兴”,即唤起。合浦(今属广东)指作者流寓之地,洛阳非实指,意思是合浦之杉叶尚能遥飞到洛阳,自己却流落异域,人不如叶。诗人知道岭南的杉叶飞到洛阳是不可信的,所以用“传闻”二字;然而愿望却在挑动诗人,并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虚幻与常识的起迭,失望与希望的对流,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在乱世尤其表现得突出,因而这两句也有它的社会内容。
“北风”两句是对“传闻”两句的曲折承接,从南与北的地理的间隔上,又暗寓着南北朝在政治上的对立。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诗人的迫切愿望,但国土的分裂使他无法实现这愿望,因而“南”、“北”这两个字,也成为诗人的敏感性的词眼。
前四句是诗人的独白,五、六两句才转入赠诗的对象。诗人和长安使之间应当有对话的,却以目送手挥来代替。诗人要着重表达的是离别时的情绪。这两句原是化用嵇康赠人诗的句意,但加上“徒送”的“徒”,就加强了感伤的效果。江总原来也是以使臣身分而到岭南,这时眼睁睁地望着长安使从他身边离去,自己却仍然留滞着。一去一留,其中就有多多少少要说的话,如同小河下面的潜流。
“秋蓬”句是比自己,“春草”句是说自己在客地已经度过几个春天。但春草的年年芳菲,徒然增添了自己的惆怅。《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唐代王维《送别》也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用意都有共通处。
末两句以关山逗客子,以月光逗风尘:明月本是普照大地的,但对诗人来说,能够让光照到的也唯有衣衫上的风尘而已。
全诗前八句用比喻,对仗也很工整,却不雕琢,这一方面固然表现出作者的才力,一方面也因作者是南朝后期的人,诗的格律正在逐渐趋向成孰稳定。
胜景门闲对远山,竹深松老半含烟。
皓月殿中三度磬,水晶宫里一僧禅。
峰秀因拳石,溪清见发鱼。
毫厘辨乔梓,咫尺有匡庐。
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
百年忽已半,去日如过烧。
平生功名心,上马无燕赵。
尔来阅世故,万事惊错料。
岂无旧朋俦,联翩半廊庙。
谁能伴此老,泝峡听猿叫。
锦城得数公,意气如再少。
偷闲访野寺,系马追一笑。
新糟厌玉狸,畏酒亦复釂。
古殿鼪鼯豪,坏壁冠佩肖。
摩挲宋公诗,句法叹高妙,正如霓裳曲,零落得遗调。
归途缭长堤,掠面霜气峭。
佳游不可忘,落笔君勿诮。
相看绝似好交友,著眼江梅季孟中。海窟笙箫来鹤背,月林冰雪绕春风。
满前玉蕊名尤重,特地梨花梦不同。安得涪翁香一瓣,种成聊供小南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