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滟滟春江水拍堤,双双出没羡凫鹥。白沙青石无泥滓,且逐东风进杖藜。
猜你喜欢
萧瑟江梅树树空,兰芽犹短未成丛。行穷赤壁山西路,只有桃花一样红。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màn)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01.
2、董诰等.《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01.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何:何其,多么。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暗虫:暗处的秋虫。通夕:整晚,通宵。响:鸣叫。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寄:寄送,寄达。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秋半吴天霁,清凝万里光。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
远树疑罗帐,孤云认粉囊。溪山侵两越,时节到重阳。
顾我能甘贱,无由得自强。误曾公触尾,不敢夜循墙。
岂意笼飞鸟,还为锦帐郎。网今开傅燮,书旧识黄香。
姹女真虚语,饥儿欲一行。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
同俗不同俗,山杯映秋菊。仍闻席上歌,不是人间曲。
渊明在彭泽,到任八十日。
虽营三径资,未获公田秫。
珍重千金腰,不为督邮折。
拂衣赋归来,何异自投劾。
我生本樗散,山林久蟠蛰。
虽非渊明俦,颇亦慕幽迹。
偶然得一第,遂窃升斗秩。
未书蓝田考,已捧锦溪檄。
荒县饶逋负,催科费鞭抶。
强颜簿领间,忽复弥数月。
心焉愧渊明,俯首三叹息。
番江何时还,哦松聊自适。
先生吾父执,泛海几浮沉。垂老艰生计,消忧耐苦吟。
传衣得高足,遗墨寄深心。惆怅扁舟侣,情移海上琴。
简书无计定苍黄,赢得星星两鬓霜。缥缈堪寻蓬岛胜,绸缪且补苇城荒。
更期飞将从天降,可许颓波障海狂。惆怅苏台麋鹿走,何时重复吊真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