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季方当日缔华姻,曾款门阑列众宾。
一别清台频换岁,重逢上苑正回春。
白头自叹形容改,青眼相看笑语真。
回首不堪成永咏,西风吹泪堕衣巾。
猜你喜欢
两楹梦後少真儒,毁誉徒劳岂识渠?孟子无功如管仲,杨雄有赋似相如。
敬王事业知谁继,准易工夫故不疏。
孤学背时空绝叹,白头穷巷抱遗书。
圣朝传采柏舟篇,海外旌扬李母贤。十指辛勤供洁髓,一生荼苦茹寒烟。
机声常和书声永,冰节能同松节坚。八帙袆衣飞木凤,瑶阶人醉杏花天。
满山新叶绿初肥,三月群莺正乱飞。花片总粘游子屐,藤梢偏罥美人衣。
球场试马盘三匝,毯席呼卢坐一围。莫为酒酣嫌耳热,垂杨低路逆风归。
闲寻酒债问诗盟,万里晴空一羽轻。不是知音频寄语,秋光何事可怡情。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qiǎn)金心带雨斜。
我在秋风中酣战方休,笑看周围的美景。乡村的人民偏偏送给我一束黄花。
我看那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但仍象铁骨那样的坚硬,它护卫着花朵不受风雨袭击而偏斜。
参考资料:
1、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03:273
2、孙映达.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1096
野人:居住在乡间的百姓。饷(xiǎng):赠送。物华:美好的事物。偏:偏偏。黄花:菊花。
铁骨:这里指菊的枝茎。奠遣:不要让。金心:这里指菊的花朵。
这是一首咏物诗。古人咏菊之作很多,但此诗为作者一念触发,灵感倏至而作。
头二句写作诗缘起,乡居野处的百姓出于对隐居的英雄的敬佩,相赠菊花。首句“战罢秋风笑物华”,起势不凡,一个“战”字,一个“笑”字,使横戈疆场而又乐观坚贞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次句“乡人偏自献菊花”,是对抗清英雄的崇高礼赞。诗的一、二句创造了赏菊的感情环境。
后两句则笔势急转,“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是全诗最铿锵有力、动人心魄的诗句。诗人由对自身的抒写转入对菊花的描绘。野菊挺秀的枝茎和灿然如火的黄花激发许多联想。花茎虽已经霜,仍不失挺拨咄咄之势;“铁骨”一词拟化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诗人以怜惜的笔调写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后二句虽然字面上全为咏叹菊花的字句,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无疑,后两句仍是在抒写诗人自己的豪情气概。
前两句是叙述,叙述中充满诗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骨”与“心”都将菊花拟人化,赋予菊以人的性格。“骨”用“铁”字修饰,“心”用“金”字限定,既写出了菊花的凌霜贞姿,又写出了诗人的英雄品格。全诗写菊,又是写人,是写景,又是抒情,菊与人,景与情,洽合无间,融为一体。
此诗严格说来,不是纯粹的咏物诗,因为诗人的感情、精神时时介入其间,不过借菊花象征而已。但野菊的自然情态处处与涌荡于诗人胸中的奔逸之情相合,所以诗人才得以借菊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实质而言.作者描绘菊花的诗句已创造出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将主体感情固着其中,菊花成为诗人情感的一个对等物。
不学金仙李伯阳,来从雄愈论天常。毫锋落纸一台妙,诗艳惊人万丈长。
会见鹍鹏俱变化,稔闻兰菊各芬香。盍簪联席论文酒,却笑渊明独引觞。
练余心兮浸太清。
涤秽浊兮存正灵。
和液畅兮神气宁。
情志泊兮心亭亭。
嗜欲息兮无由生。
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